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浅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张成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以儒学“仁、礼”思想为切入点,概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探索了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文化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既要应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又要巩固自己的精神家园。既要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形成的结晶中国文化是由历史沿革而流传下来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及道德等,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学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等共同组成了以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为特征的中华文化。从类别上可分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1、儒学文化是早期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礼,是儒学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的观念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各个领域。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礼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行为仪节、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和礼仪,既是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也是历史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并作为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在礼的长期发展中,它不仅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主要体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体。随着礼的概念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互动关系。从礼之体到礼之用再到礼之行,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重群体、尚和龙源期刊网谐、求发展的精神特质,无不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儒家传统礼学在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2、儒学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渊源儒学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虽存在一些消极被动,无为而治,等级观念,避世厌俗等一些负面作用,但儒学主流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套社会生活的规则体系,礼的最根本核心的理念就是秩序。如《礼记•乐论》中就有“礼者,天地之序也”的说法,强调了把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秩序作为礼之体的天赋性特征。礼的秩序观念不仅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同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也发挥着激励民族群体的功能。形成了中国人顾全大局,讲求团结、乐于奉献、以国为重的精神品质。礼的和为贵的理念以群体的价值为出发点和关注点,在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形成中华民族的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的民族品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礼者,履也,礼之行亦是儒家礼学思想的要点之一,从礼的内容而言,礼在上为典章制度,在下为风俗教化,两者都是依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没有礼的践履,所有的制度和教化无从落实。儒家学者这种重力行,重践履的治礼态度,成为历史士人的共识。这种关注现实、奋发有为、追求理想的人格魅力,并由此培育出中华民族注重人生价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等优秀民族精神。二、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发展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积淀,我国的传统文化曾在世界历史中呈现过灿烂的光芒,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四大发明”早于欧洲,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科技工艺领先世界。自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使欧美一部分国家产生巨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1、传统文化的“阴霾期”1840年后,我国先后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战乱,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影响。文革十年中,由于破“四旧”,立“四新”的片面化和极端化,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冲击,文化传承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的古文明(古庙及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单一的样板戏使文化艺术缺乏活力,“知识无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基调,知识分子受到打击,教育事业停滞龙源期刊网不前,“唯生产力论”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阶级斗争”中度过了漫长的十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缓慢。2、传统文化的历史机遇期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注重和加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又有了新的方向,文化“软实力”会进一步增强,预示着科技文化大国将逐步向科技文化强国迈进。三、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中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禀赋及其价值体系。在物质价值层面以其军事、医学、科技、艺术、文字、语言、绘画、戏剧、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在精神价值层面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是一种资源禀赋,又是一种精神食粮。1、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世界是五彩纷呈的,各国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呈现出有别于它的文化特质,这是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点。我国的文化价值取向接受了“正效应”“负效应”双重影响。从“正效应”上看,文化多元推动了思维方式的转型,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开放,丰富了价值取向的选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等。从“负效应”上看,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化”现象影响国民,主体文化视角模糊,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受阻等。2、多元文化的兼容和接纳在对待多元文化上,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但是,也应该看到,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和经济优势,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发展中国家,潜移默化地模糊着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特征。国外敌对势力也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龙源期刊网我们不能囿于或满足于兼容和接纳,不能“客”“主”倒置,在唱响本国文化主旋律的基础上,应做到“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三十年前,中国人认同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道理,如今,国人又发现“没有先进文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新道理。当今人们发现,在生活普遍富裕的情况下,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了;在日子明显好过的情况下,社会矛盾越来越大了;信仰淡漠,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人性泯灭的情况不断出现,而且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了。经济硬实力上去了,文化软实力不能同步,势必造成在思想、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歧义。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从内容上看:包括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秀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节;从历史演变过程看:包括古代传统美德,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也包括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虽然传统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撞,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感召的品质依然放射着时代的光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传承元素与创新元素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龙源期刊网要紧紧抓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参考文献】[1]十四至十七大报告.[2]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3]理论导刊,2010年1-12期.[4]杜志建.专题调研-政治-文化生活.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7.[5]张抒.论以先进文化引领多元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理论导刊,2009.12.
本文标题:浅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4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