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12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灿烂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史、佛教史和美术史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于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云冈石窟外景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石窟外景云冈石窟地图根据武周山势的自然起伏,云冈石窟又自然地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其中,第1-4窟为东区,第5-13窟为中区,第14-45窟为西区。云冈石窟分区不仅是一种自然区划,而且具有分期的意义。西部的东区是昙曜五窟,开凿时间最早,东区和中区大部分属于第二期,西部除昙曜五窟外,大都开凿于迁都洛阳后的第三期。•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水经注》“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唐道宜鲜卑族•鲜卑族自东汉、三国以来,据有匈奴故地。东起辽东,西到陇西,都有鲜卑部居住。一些部落在十六国时已在中原或河陇建立过政权。原来居于大兴安岭北部东麓的拓跋鲜卑后来居上,继鲜卑各部之后,在中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338年,建立代国,后于376年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之后,386年,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称代王,重建代国。并该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自称魏帝,他就是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继立,嗣死,子拓跋焘继位,拓跋焘在位时,继前秦苻坚之后,于439年又一次统一了北方。北魏帝王世袭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节闵帝元恭——废帝元朗——孝武帝元修信仰基础•鲜卑族早期的信仰是杂卜、巫术、多神教崇拜,直到定都平城,开始接触中原地区的佛教,才逐渐注意佛教。北魏佛教的兴盛,始于平定凉州(北凉),原来很发达的凉州佛教得到东传。同时,北魏灭北凉,称为中原北方大国,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朝,也开通了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佛教艺术的东传通道。人才基础•北魏灭北凉,把北凉的高僧、工匠掠到平城。《魏书释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具东,象教弥增矣”《魏书》中还有“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徙何、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的记载。说明北魏通过战争,把大量有技术有文化的精华都集中到京城。•大量的人口和财物积聚在平城及其附近地区,其中包括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当时北方主要的佛教势力和它的佛教力量精华,都强迫集中在平城及附近地区。所掠夺的人口,据保守估计,至少在百万以上。•可以想象5世纪的平城集中着数万计的造像精华力量。各地区间的交融、渗透不能不是形成云冈模式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道武帝拓跋珪时,道人统法果带头礼拜皇帝,这不仅体现为一种宗教活动,而且体现于造像活动上,魏书有兴安元年(452年)令按文成帝的身样和形象在平城雕凿石像的记录。兴光元年(454年),在城内五级大寺为太祖以下五个皇帝造释迦像各一身,共五身。昙曜五窟也是为太祖以下的皇帝造像。•所以为皇帝开窟,为皇帝造像,在北魏的佛教史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昙曜五窟的开凿,不过是五级大寺事件的重演。西区的第16-20窟,即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的石窟,它的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大规模雕凿的序幕。工程由文成帝时的高僧昙曜主持,主像模拟北魏王朝的道武、明元、太武、景穆和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建造,开启了我国以帝为佛的先河。第一期洞窟•根据主像在石窟中的布局,16-20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最早开凿的一组,是以19窟为中心的18、19、20窟。这三窟的造像题材都是三世佛。第二组是16、17窟,17窟题材也是三世佛,不过是以交脚未来佛弥勒作为主佛像。•16窟——主像是现在佛释迦——象征在位的文成帝•17窟——主像是未来佛——相当于没有继位就逝去的景穆帝•18窟——太武帝•19窟——明元帝•20窟——道武帝第16窟•第16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此窟窟形平面属椭圆形。穹窿顶。主像为云冈最大的交脚坐像。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6米。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头上戴花冠,胸前配兽饰,臂着珠钏,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人们称之为“交脚弥勒菩萨”。第17窟从整体看,这一窟是昙耀五窟中最豪华、最讲究的一窟。18窟最为奇特之处便是主尊身上的那件“千佛袈裟”。据调查,在国内外的泥塑、彩绘、木刻、玉雕、铜铸、石凿的各类佛像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如此规模的千佛装饰。此洞窟形也是椭圆形平面,穹窿顶。整个洞窟的布局造形显得主题突出、层次有序、雕刻精美。第18窟窟的主佛像是昙耀五窟中的第一大像,像高达16.8公尺,为结跏趺坐像。此像气势凝重,端庄严肃,是五大像中用心、用力最大的一个。这尊佛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便是左手所持“哈达”状的物品。这物品是献给佛的“奉加”物,是祟佛的一种表示。此处可看作是昙耀对文成帝的一片心意。这在昙耀五窟中也是仅此一例。第19窟大佛高达13.7米,背后是富丽堂皇的背光,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盘腿坐姿,给人以和蔼可亲的的感觉。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第20窟那双充满了无穷智慧的双眼是那样的安详和宁静,佛像脸部的雕刻既有印度犍陀罗造像的风格,又极具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神韵。宽厚的双肩、右袒的袈裟、伟岸的身躯的雕刻则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秦汉以来传统的大写意的雕刻艺术,难怪很多中外学者、专家们交口称赞,说其已经达到了世界雕刻艺术的巅峰。•1、穹窿式的窟顶•2、像后开隧道的大像•3、以三世佛为主的造像题材•4、肩宽体壮,深目高鼻,短粗身材,八字须,火焰光的背光,浅、密、贴体的服装。以昙曜五窟为代表的平城模式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第二期洞窟•第二期具体的洞窟包括中区东部的7、8、9、10;5、6;11、12、13及东区的1、2、3,称为孝文时期石窟。•孝文帝在北魏延兴元年(471年)继位,他和祖母文明皇太后冯氏都是大力扶持佛教的人物,这时所开的窟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内容上都超过前一期,而且开窟者除皇室外,扩大到上层的官吏。•这一时期云冈石窟的实际倡导者还是孝文帝和冯太后,冯氏在北魏历史及云冈石窟开凿上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孝文帝继位之初,分冯氏临朝亲政,大权在握,直至冯氏逝去。期间冯氏对国事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当时称孝文帝和冯太后为“二圣”或“二皇”。•第二期出现成组的双窟,规模较大。这种双窟,第二期共有5组。7、8窟;9、10窟;1、2窟;5、6窟;还有一组三个窟11、12、13窟,以12窟为中心。第1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第2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1窟、第2窟第1窟第2窟第五和第六窟是毗连一体的双窟,它是云冈石窟中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第5窟、第6窟坐佛两腿双盘,佛像高达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大佛面部轮廓清晰,细眉长目,双耳垂肩,给人以端庄、肃穆、慈祥的感觉。1973年9月13日,当时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来到云冈石窟参观,对第5窟内这尊雕刻得十分精美的佛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第6窟被誉为云冈石窟“第一伟窟”。主要原因,一是该窟的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几乎是雕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应有尽有。二是该洞窟的雕刻内容十分丰富,佛像与壁画故事相结合。第6窟整个洞窟雕饰得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间。洞窟四壁雕满了佛像、菩萨、罗汉、飞天、供养人和瑞鸟、神兽等。如同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美妙神奇的佛国世界。在窟中央四方塔柱的四壁上还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独具匠心地雕刻了33幅佛转生故事图。把佛祖生平事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腋下诞生初转法轮•“太和样式”在孝文帝时期出现,主要原因有:一、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政策。二、佛教来源侧重东方(北燕)。三、这一时期,北魏与西域的关系不如以前密切。四、孝文帝时期,平城内外佛寺非常兴盛。第三期洞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尽管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然而由于洛阳气候炎热,所以迁都后,孝文帝下令“冬朝京师,夏归部落”。平城作为北都,经济实力和造像实力未遭到削弱,仍是佛教要地。这一时期大窟减少,中小窟龛从东到西布满崖壁。•第三期石窟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还包括第4、14、15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第三期石窟形制的特点是:•洞窟大都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内部更为方整。•佛与菩萨面型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后来发展为“秀骨清像”,成为北魏后期造像的显著特点。开窟者•从第三期的开窟者来说,主要是没有随皇室迁都洛阳的贵族官僚或虽迁到洛阳仍回平城度假的官僚,官职不高,中、下级为主。•以第三期石窟为代表的云冈模式的形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四壁三龛式•一、云冈模式的形成及其典型意义云冈石窟造像的三个演变期1、昙曜五窟(相当于文成帝、献文帝时期)2、孝文帝建都平城时期3、西部石窟(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宣武帝时期)•二、从云冈石窟看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相互关系龙门石窟是仿照云冈石窟的样式继续开凿,自然是云冈样式的继承和发展,云冈之后,就是北朝一系列石窟的开凿,这一系列石窟无论形制、内容还是造像样式,都可以从第三期造像中找到依据。•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云冈,不朽的云冈,人类共同的云冈,就是一颗从拓跋鲜卑人手里跃然升起的星辰。那七彩星光,不仅点燃我们生活的激情,精神的焰火,而且辉映着北魏王朝万千雄奇梦幻般的气象,常常令我们枕着“今夜无眠”的月色,作无限遐想和神往……••一个历史古老雄奇的鲜卑民族•仿佛什么也没有留下•我是说除了云冈•一个悄然逝去千年的北魏王朝•因留下一座永恒而留住了一切•我是说那就是云冈
本文标题:12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云冈石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4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