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红坊创意园区红坊改建于上钢十厂原轧钢厂的厂房,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新旧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度,将红坊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红坊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体,并有多功能会议区、大型活动及艺术展览场馆、多功能创意场地等灵活的空间应用。先说一个概念,那便是LOFT。在牛津词典上,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接着延伸的解释是: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的空间。上述两种含义它们产生的语境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更准确点说来便是纽约曼哈顿的SOHO区。在那里,一批贫穷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把一些空间巨大、光线充足的废旧厂房、破败仓库廉价地租用下来,并将其改造成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及工作场所,开创了LOFT风格。随后,时光不断流转,曾经只是贫穷的艺术家们居住的城市阁楼,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时髦的生活方式,又推而广之,在全球蔓延开来,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这样,我们将看到大洋彼岸的苏荷区(SOHO)。在苏荷区中,有着全世界最集中也是最大规模的帕拉第奥式或意大利风格的仓库、厂房,也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铸铁建筑保护区。那里,艺术新锐风起云涌,其中不乏现代艺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等。鼎盛时期,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纽约艺术家都居住于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流连于GREENE街的铸铁红房、BELGIANBLOCK街的室外消防楼梯,还有各具特色的堵堵涂鸦老墙,充满了商业头脑的画商们,更是在那里纷纷开设起画廊,后来,其中一些画廊在全世界范围里获得了它们广泛的知名度。追逐利益是资本的永恒的特性,那么,苏荷区成为一个艺术与商业有着高度融合的区域,便与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前瞻性的资本,不仅让苏荷区成为全球不同社会等级男女纷纷朝拜的圣坛,同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它便以自己的方式,辟通了走向创意园区的一条路径。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我们还可以看到伦敦南岸艺术区这一可以被今天定义为创意园区的大空间。它位于泰晤士河边,亦是利用废旧港口码头、古老仓库改造而成的文化旅游区,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50年代。而今,这里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中心,沿泰晤士河岸,世界三大现代艺术展览馆之一的泰特当代美术馆、英国艺术节中心、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次第排开,每年吸引着三百万的参观者。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的变身亦让你想到了创意园区这一新时代概念。1888年开业的酿酒厂,由21组不同大小、结构的建筑物所组成。到了1980年被当地名门Carlson家族收购,随后,起意让这个酿酒厂变身为艺术区。而今,艺术村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村,在300个单位内聚居了约500名艺术工作者和创作人,当中有画家、雕塑家、音乐人,也有摄影师、网页设计师,他们在艺术村中生活、创作,令这里充满了艺术气息,也让世人所瞻望。登琨艳的到来让上海初次尝新对创意园区,上海又是如何先有一个认知?继而又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样,我们便要说到一个人,台湾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先生。许多资料都如此地记载这样一个细节:那便是1998年的时候,叫做登琨艳的台湾人来到上海。那个十分炎热的夏天,他骑着自行车沿南苏州河路一路地寻将开来,为找一间合适生活、创意的工作室。寻找的过程中,不慎摔了一跤,爬起之际,他的目光被路边的一个门牌吸引,接着的故事便是他进入这个门牌里面,成了这个空间的租赁者。谁也不知在他目光与门牌对接那一瞬间,他是否已经知道这个门牌后面包藏着的老上海故事,那是当年上海数一数二人物杜月笙先生的粮食仓库,那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戏台,用来供杜先生查看粮库是否殷实的时候,耳目得以快活一番。总之,登先生在这里大动了干戈,将约有2000平方米面积的这个旧日粮库改造成了他的设计工作室,自此以后,南苏州河路1305号便逐渐地成为了城市的一个新地标,将创意园区的这个崭新概念作了第一次阐释。接着的故事依然发生在苏州河边。在登琨艳先生的创意工作室对面数百米处,隔着那条缓慢流淌的苏州河,来自北京的建筑设计师刘继东先生也租下仓库用于工作室,面积是更宏大一点的了,为5000平方米,仓库的来历也与杜月笙的粮库有得一拼,在当年,那是四行仓库中的一部分。刘继东的进入有着更为自觉的“创意园区”的意识,他按照现代建筑艺术理念对当年老仓库的改建以及随后转租分摊的方式,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一些知名设计公司落户于中,还有意无意地与登琨艳一起,在苏州河两岸形成了上海创意产业的最早形态。接着发生的故事,无论力度与深度都不是登琨艳、刘继东们所能比拟,但若要说起上海创意园区的初试莺声,登、刘两人,恐怕是可以说上一说的。废弃工业建筑改建的艺术空间继登琨艳、刘继东之后,又有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摄影家、平面设计师、广告创意者,如同小溪汇入河流一般自发汇入于上海的一些废弃的工厂、仓库、码头或其他种种城市空间中,这些地域也因了他们的不断汇入而著名,譬如苏州河一边的莫干山路、打浦桥一带的泰康路、当年老城厢附近的福佑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总体来说一贫如洗但不乏才情的年轻艺术家们,希冀在这些租金特别便宜的地方,进行他们寻梦人生,当然,这人生是可以冠以“创意”方式的,他们的心境,让我们据此想起了60年前,在美国纽约生活着的“LOFT一族”。与此同时,我们清晰地看到,与中国所有城市一样,这个时候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前工业向后工业转型的历史时期,数不胜数的前工业空间因此被空置,甚至被废弃,这本身也成了稍后创意园区泛滥的一大推力。地产新生代生力军亮相创意园区成顶梁柱日期:2012-4-26贾波认为,创意企业缺的不是设计、生产,而是销售、管理,园区运营方要为企业出点子、找路子。为此,德必提供基础人才服务、产业资源配置、高层交流、投融资服务等七大增值服务。增值服务让德必倒贴近200万。“亏本的买卖德必自然不会干。”贾波表示,德必对增值服务的要求是客户满意第一,满意度提高了,黏性也就高了。随着近年各类成本的提高,德必虽然涨价,但退租的企业却非常少,德必运营的6个园区、10多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涨0.1元,倒贴的钱就回来了。此外,通过多家企业捆绑,形成组团发展的模式,也是上海发展创意园区的创新思路。随着市中心地皮和旧工厂的日益紧张,创意园区逐步从市区转移到松江、宝山等郊区。然而,郊区园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企业不愿入驻。同时,企业物流、运营成本较高,还难以招工。位于嘉定南翔的上海南翔智地创意谷,通过采取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的方式,打造产业集聚地。企业负责人说,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将直接吸引大批与该行业相关企业入驻。同时,南翔智地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配套公寓,以“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目前,入驻南翔智地园区的有3家龙头企业,其中,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上海电子艺术公司是行业的整合者,下游有诸多产品提供商、产品设计商等集聚而来。创意与商业平衡的困惑上海创意产业风生水起,但创意产业既不能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同时也不能成为“下里巴人”。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创意园区的发展似乎不太“和谐”,要么曲高和寡,要么人声嘈杂,折射出园区未来发展之惑。位于淮海西路的红坊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集公共文化艺术展示交流、艺术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平台,颇具名气。相比于其他园区,这里除了孤零零的工作室外,园区中央还有宽敞的绿地艺术广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应该能吸引不少游客,然而现实却是门可罗雀。在最有名的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除工作人员外,一位游客也看不到。在园区C片区,集合了国外当代艺术作品精髓的圣菱画廊,以及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华氏画廊等,情况几乎相同。一个响当当的创意园区,缘何受到冷落?记者发现,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商业配套太过简陋,除了一家咖啡馆外,就一家小吃店,而且“暂停营业”。一个公益性的艺术平台,配套设施如此简单粗糙,又如何真正吸引市民参与到创意中来,又如何做到公益呢?当记者来到位于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时,却是另一番景象,游客摩肩接踵。同样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创意园区,红坊与田子坊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除了几十位画家工作室外,这里还集聚着复古或前卫的各色小店、动漫设计、原创油画、日本和服设计制作、云南少数民族织品、各国风味料理餐店、咖啡店、茶店、酒吧、服装服饰等企业。像这些每家仅仅十几平方米的小店有近400家。然而,为田子坊立名的画家们,似乎对这种过于嘈杂和商业化的环境不太满意。画家张乃贵说,曾经是艺术暖热了田子坊,然而现在的田子坊商业气息已经遮住了艺术氛围,有不少工作室贴出转租告示。“现在这里的艺术家流动性很快,很多画家慕名而来,然而,过于喧闹的环境让很多画家失望。”张乃贵告诉记者,“艺术不拒绝商业,但是过度商业化,会让艺术变味。”两个产业园区截然相反的景象,反映出目前在创意园区发展中,艺术与商业究竟该如何平衡的问题。专家表示,艺术需要商业设施的配套,如此才能让艺术亲近市民;然而,将创意产业园区混同于旅馆餐饮区,则喧宾夺主,这种趋势的失控会导致园区生态指标下降、人文环境受损,最终可能带来“商业繁荣,艺术空心”的后果。
本文标题:红坊创意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5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