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技巧之语段组合
第1页共10页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技巧之语段组合一、专题概说考情分析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17、18、19三道题以组合题形式出现,分别考查病句、词语使用、补写句子:全国卷Ⅰ中17题考查病句、18题考查补写句子、19题考查词语使用;全国卷Ⅱ中17题考查补写句子、18题考查词语使用、19题考查病句;全国卷Ⅲ中17题考查词语使用、18题考查病句、19题考查补写句子。这三道题在每套试卷中的先后次序并不固定,更多的还是根据所选语言材料及试题前后顺序对学生答题的提示和影响来考虑的。组合题的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的风格,三套试卷选取的都是带有说明性、科普性、论述性的语言材料。题型分析1.侧重综合应用2017年全国卷独立考查成语运用、语法语病和补写句子;而2018年全国卷则侧重综合应用,由一篇短文将近义成语、语病、连贯三种题型组织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这三道题在每套试卷中的先后次序并不固定,更多的还是根据所选语言材料及试题前后顺序对学生答题的提示和影响来考虑的。组合题的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的风格,三套试卷选取的都是带有说明性、科普性、论述性的语言材料。2.强调阅读能力从语言基础的角度上看,由于有了短文语境的辅助,题目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相应地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强调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持续两年试卷阅读量的上升,体现了高考全国卷重视阅读的导向。二、满分技巧“文段组合型语用题”中的三个题目之间的解题信息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成语题的解答与其他两个题目没有关系,同理另外两题亦然。因此解此类题时,在速读文段初步把握文意之后,还是要按照常规思路一类题一类题分开来解,且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排除法。成语题技巧:在一句话中,成语都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因为有特定的语境,所以成语的含义与题干的某些信息必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通过分析比对两者的对第2页共10页应关系,快速排除迷惑项,找出正确的选项。具体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作答。语病题技巧:2018年全国卷把语病的考查置于具体语境中,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考查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和以往的考查没有本质区别,所考病句类型不会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类型设题的频率仍会较高,其中“搭配不当”依然居首。在备考中,“考前再记标志词”“考场活用2步排除法”是提高语病类题解题速度的两大技巧,它能帮助考生抓住句子的关键点,去除枝叶,迅速准确做出判断。连贯题技巧:语句复位,也就是将命题人提取的句子归位到原文中。从文意的角度看,最合适的句子一般具有语义相承、语脉相通、句式统一等特点。在某个意义上讲,语句复位与“选用句式”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彼此互为参照,并不矛盾。三、满分实践(精选联考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要“量身定做”,不要“。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手忙脚乱千人一面蜂拥而上崭露头角第3页共10页B.手忙脚乱千人一面一哄而上脱颖而出C.眼花缭乱千篇一律一哄而上脱颖而出D.眼花缭乱千篇一律蜂拥而上崭露头角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B.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C.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D.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答案】17.C18.A19.D【解析】【17题】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第4页共10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故本题选C项。【18题】B项,“人才数量”与“原则”搭配不当。C项,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通。D项,“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是句式杂糅,是“人才数量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才数量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两个句式的杂糅。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故本题选A项。【19题】A项,“用得好”与“留得住”语序不当,应予以调整。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前后语义的连贯,内容的照应,主语的一致。B项,“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与“是否”“能否”存在着两面对一面的问题。C项,“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把“引才”变成了“人才”,既扩大了概念范围,又偏离了文段的中心话题,改变了文意。故本题选D项。(押题原创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层出不穷的分支地域特色突出,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__。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精益求精眼前一亮数不胜数第5页共10页B.励精求治耳目一新不胜枚举C.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D.励精求治刮目相看数不胜数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昭示了刺绣艺术魅力的巧夺天工B.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不仅是艺术上的,而且向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C.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的巧夺天工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答案】17.C18.D19.B【解析】【17题】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个横线所在句子想表达绣娘追求不断完善的工匠精神,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精益求精”最为恰当。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个横线所在句子想表达问世作品令人新奇,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耳目一新”最为恰当。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不胜枚举: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个横线所在句子想表达各绣种的不同地域特色艺术性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美不胜收”最为恰当。故选C项。【18题】原句中“不仅这些作品”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应改为“这些作品不仅”;“给后人感受了”搭配不当。介词“给”与动词“感受”不能搭配,可改为“给后人展示了”。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不仅这些作品”语序不当,“给后人昭示了”搭配不当;B项,“给人带来的享受不仅是艺术上的”语序不当;C项,“后人感第6页共10页受了”搭配不当;D项,修改正确。故选D项。【19题】本题根据文段内容可知,中国刺绣画传承至今,首先要以史为鉴进行“传承”,再以“传承”为依托进行“创新”,故排除C、D两项。A、B项的区别在于发展和循古的顺序,而刺绣画的技艺能传承至今,与其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但也不能一味守旧,所以要在“循古”中有“发展”,故选B项。(巩固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受中国人崇拜的德国制造其实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完美,130多年前,当时的世界市场还被英国、法国、美国等强国主导,刚刚建国的德国还太过弱小,因此“不择手段”想从中分一杯羹。1886年1月20日,英国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大肆仿造英国刀具,并在刀具上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他们______,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愤怒地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城的企业倒下了。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彻底反省:()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______,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后来德国通过增加工资、缩短工作时间、改变工作环境等方法促使工人______,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从保质到保量德国用了130年,而130年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历史来说,只是很小的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技巧之语段组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5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