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外国文学上学期参考资料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部分西方文学(典型例析)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的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奴隶制时期的产物。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的特点。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文学,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结果。1.简述古罗马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答:古代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诗歌、喜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罗马文学本身的成就不如希腊,但它作为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广泛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利用帝国的优势,把希腊文学迅速地推向了地中海周围广大的地域。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方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模仿,不仅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还由于罗马生活内容和罗马审美趣味的渗透而具有更为独特的价值。因此,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毫不过分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古希腊文学分为哪几个时期?其成就各是什么?答:古希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荷马史诗是希腊人从野蛮到文明时代带给人类的珍贵的文献,具有文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赫西俄德的教谕诗《工作与时日》是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的末尾,诗人还以自耕农的身份讲述了农民一年的操作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古希腊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赫西俄德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叙事诗《神谱》。这是一部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叙述了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第二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的时期。其中,从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是希腊文学的“古典时期”。古典时期,古代希腊文学繁荣的几大要素是: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对外战争的胜利(希波战争)对民族自信心的鼓舞,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政府的提倡等。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是古希腊奴隶制衰亡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雅典与斯巴达争雄,北方的马其顿人趁希腊内战之机,一举击败希腊联军,希腊沦为马其顿帝国的殖民地。随着马其顿帝国对埃及、波斯、印度等地的扩张,古希腊文化很快在这些地区扩散,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但在希腊本土,古希腊文学已处于衰落局面。这时的文学创作基本在宫廷和贵族上层,作品大多追求形式,讲究辞藻,主要体裁是新喜剧和田园诗。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为起点,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结束,前后共经历了大约12个世纪。这段历史又可分为初期(公元5至11世纪)、中期(公元12至15世纪)和末期(公元15至17世纪中叶)三个阶段。初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末期是封建社会衰亡和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指的是初期和中期的文学,末期(确切地讲应从14世纪开始)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宗教色彩,象征、梦幻、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以及开创性,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特征。1.中世纪文学的背景是什么?(1)“民族大迁徙”与近代国家的雏形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奴隶制解体、新的封建因素产生的基础上,同时又在日耳曼人原始公社制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两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结合,形成了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罗马人称他们为“蛮族”。日耳曼人是“蛮族”世界中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是最好动的民族。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日耳曼人分布在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莱茵河以东、维斯杜拉河以西之间的广大地区。据史书记载,到公元1世纪末,日耳曼人已经完全定居下来,处于氏族社会解体的阶段。到公元3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耳曼人已经结成了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等许多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后半期,日耳曼人各部落联盟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居住地,于是便大规模地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史称“民族大迁徙”(公元76~568年)。当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境内时,不堪奴隶主剥削压迫的奴隶和隶农,同日耳曼人联合起来,最终于公元476年彻底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各地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原来的奴隶从新主人手中领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赋税并服劳役,于是从这些先前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困破产的自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西欧逐渐完成了由氏族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自公元5世纪起,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一系列王国,其中以法兰克王国(公元481~814年)最为强大,存在的时间最长。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公元768~814年),法兰克王国被建成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内战,843年,将帝国一分为三,初步形成欧洲大陆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东法兰克王国(后来的德意志)、西法兰克王国(后来的法兰西)和意大利。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在欧洲正式形成。(2)基本矛盾、封建割据、城市兴起欧洲中世纪的统治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与农奴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庄园的自然经济。与东方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不同,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割据,国王势力薄弱。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领地,各外族王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不断变化,中世纪最初的几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从1096年至1270年,西欧各国的封建主阶级又以收回“圣地”为借口,先后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把掠夺的手伸向地中海东岸各国。由于封建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加上连年的战争,生产破坏,土地歉收,瘟疫流行等因素,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农民不断发起反抗斗争。到公元10至11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并迅速发展,产生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层(工商业者),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日趋复杂。市民阶层在政治上没有权力,而且也受封建主的压迫,于是就和农民一起反抗封建主。在整个中世纪,反封建斗争始终显得很活跃。(3)基督教神学统治欧洲中世纪的又一大特点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基督教文化主宰着一切世俗文化。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人是众多受苦受难民族中受苦最深的。在犹太教中有一种传统思想,相信上帝耶和华将派“救世主”(希腊语为“基督”)来拯救上帝的“选民”——犹太人脱离苦难。这种“救世主”的观念颇能适应绝望的人们的需要,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在犹太教的影响下,基督教消除了民族界限,成为一切受苦受难者祈求信仰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徒都是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早期的教徒不分种族,不歧视被压迫阶级,只要信奉耶稣,就可成为教徒。他们仇恨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随着基督教的日益发展,信徒中的富有者不断增加,并逐渐取得领导地位,到公元2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蜕变为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定为罗马国教。至此,基督教就成罗马帝国的精神支柱,成为统治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教会进行神权统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经》。僧侣们随意解释《圣经》,制造出种种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理论”,树立了许多宗教人生伦理准则,如“七德”(谨慎、节制、坚强、正直、信仰、希望和仁爱)、“七恶”(骄傲、妒忌、愤怒、懒惰、贪婪、暴食和好色),以及“君权神授”等等。《圣经》成了信仰、生活和一切言行的依据,知识、真理的渊源,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教会神权统治的另一恶果是它对古代文化的严重摧残。在中世纪初期,由于封建主热衷于征战,轻视文化,致使僧侣们取得了独占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民族大迁徙时期,欧洲的古代文化已经遭到破坏,而教会更把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的信仰和学说视为“异端”加以排斥,甚至力图消灭。教会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十分敌视,想方设法销毁古代的文物典籍,只保留一部分有利于基督教的古代文化,导致文化发展的断裂。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教会把一切世俗文化纳入神学的范畴,为宗教服务;把哲学当做“神学的婢女”,把科学看作“宗教的仆人”;文学艺术被用来为宗教服务,诗歌的作用是写圣歌和祈祷词,音乐的作用是唱赞美诗,散文是写忏悔录和圣徒、教父传,戏剧成为搬演圣经故事和圣徒事迹的宣传形式;而修辞学则成为说教布道的艺术。这种基督教文化唯我独尊的现实,严重地束缚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学术的生机,整个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发展相当缓慢。2.《神曲》的艺术特征是什么?答:《神曲》是典型的中世纪艺术的代表。(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神曲》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的灵魂在理性和爱的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如在32歌中就生动地刻画了两派斗争的丑态:“一个把牙齿插入另一个脑袋,好像饿鬼咬面包。”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文化的发展趋势。(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各部篇章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尾”一词作结。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所以它的色调阴暗,浓淡不匀,自然景象也仅作为刑场的陪衬;《炼狱》是苦修和希望的境界,色调则柔和爽目,自然景色也明朗可观;《天堂》为幸福的境界,色调绚烂明丽。(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神曲》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寓意。森林、狮、豹、狼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他们象征着人的生活要有知识和爱的指引;三界之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然过程,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作品中许多人物也都有寓意,比如诗中的尤里西斯(即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在汹涌的大海上西行,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作者思想和行动上的追求。作品的结构也是象征的,“3”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就意味着神学上的“三位一体”。(4)《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这就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神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也是它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的出现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虽然,作品仍充斥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作者对人和人类的正确理解,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在艺术上的把握和运用,使他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世纪—16世纪)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樊篱,打击了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态上开辟了道路。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创新,大大地丰富了
本文标题:外国文学上学期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7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