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汇总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1页共10页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情与景的关系。但二者并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对等。因为诗歌中的景是在艺术改造基础上的审美升华。情景的美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换生成。因此,虽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简单的情景交融,艺术中情与景的交汇融合也不能代替现实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对立,但是,经过审美的转换或艺术的过滤,艺术中的景物就会生成为与现实中的景物不同的新质,从而在艺术中成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关系。就景物来自于自然(包括大自然和人造自然)而言,情与景的关系永远也不可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中轴。因此,情与景关系跟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存在着互通、互依、互用,就像艺术与生活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对诗歌发展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就会在情与景交互作用和发展变化中得到验证和落实。情与景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化显现,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课题的重要子课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跟人与人,跟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任何一部诗歌史、任何一部文学史的纲骨,是缺一不可的三个维度。因此,既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所谓“人学”范畴,也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文学中唯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情景关系上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借助于写景,而景物又随人的气质和主观心情的变化而被选择,具有不同的色调,因而“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征。情与景跟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依不舍、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存性,守卫着人类的家园,维系着和谐。另一方面,景物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且还会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产生感兴和诗情。因此,不仅诗人的感情色彩受到人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而且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的影响。正是人在自然中的家园感和人与自然的亲和,才使得诗人面对大自然时,产生唐人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的宇宙之思;杜甫产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抒怀》)的命运悲情。正是借助于大自然与人的亲和,诗人的情感才有了亲情般的依恋和宇宙般的寂寥,在近与远、亲与疏、小与大、实与虚、情与景、有与无之间形成张力,形成转换,生成妙境。同样,到了宋代,柳永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再生思归乡愁(《八声甘州》);苏轼面对“大江东去”,醒悟了生命的虚无缥缈(《念奴娇》)。唐诗与宋词体制不同、风格各异、情调有别,但就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而歌而叹来说,凡有意境者,都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2页共10页是“与天地并生,而与万物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人合一的圆融境界,是宇宙的情化和情化的宇宙,是一支支自然的曲,一首首永恒的歌。展示人与自然关系背景中诗歌的情景关系及其存在状态,并揭示其存在的原因,无疑会深化我们对诗歌情景关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深对文学内在规律的认识,为重写中国诗歌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下列关于“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不同于现实中人与自然或和谐或不和谐甚至对立的关系,但它不会脱离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存在。B.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经过审美的转换或艺术的过滤等艺术改造后的审美升华,是交合融汇,具有新的特质。C.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分支。D.诗歌中情与景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化显现,能够验证和落实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类文学史的纲骨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个缺一不可的维度共同构成的,因此,不能单从某一维度去认识文学艺术。B.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的关系,其表现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色调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从而带来人的气质和主观心情的变化。C.作者通过《春江花月夜》、《旅夜抒怀》、苏轼《念奴娇》等诗词,阐明诗人的情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从而借助自然现象抒发或宇宙之思、或命运悲情、或生命的虚无缥缈等人生感慨。D.中国古典诗人之所以喜欢借助写景来表达情感,是因为他们认为,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显露于外的征象,可以形象地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变化,从而诗人笔下景物的色调也无不打上诗人气质和情绪的烙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全新的和谐的审美关系,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之美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换生成而来的,但又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B.诗情的产生是因为景物的变化而引起的人的情感的变化,正因如此,中国古代诗人借助自然的家园感和人与自然的亲和,从而生成妙境,成就了自然之曲和永恒之诗。C.虽然不同时代的文学样式有各自的特征,但从变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都是相同的,即表现天地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变现宇宙的情化和情化的宇宙。D.文章多角度阐明人与自然关系背景下的诗歌情景关系及其存在的状态和原因,对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思延贤彦。南阳宗炳、雁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3页共10页门周续之,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征通直郎;东宫建,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日:“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日:“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日:“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日:“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已已。”史臣日:“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节选自《宋书·隐逸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并辟太尉掾并:一起B.思延贤彦延:延请C.西陟荆巫陟:升迁D.亦有高情,与炳协趣协:相同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炳是南朝人,文中的“高祖”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B.“忝”是“辱没,有愧于”的意思。文中高祖称自己“忝大宠”,意为继承帝位,有辱天子称号,是自谦的说法。C.“巾褐”是古代具有平民特征的装束。古人弃官后置身山林,巾褐加身,这往往成为隐士的标志。D.“掾”古代官府中属官的统称。文中“舍人”“通直郎”“庶子”“参军”等在古代都是指官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炳出身于官宦之家,母亲师氏是父亲同郡人师氏,非常聪明,有口才、有学问、有节操,亲手教育所有的子女。B.宗炳与同样有着高尚情趣的妻子罗氏感情甚笃。罗氏去世后,他虽极度悲痛,但却很快走出悲痛,寻求死与生的道理。C.宗炳酷爱山水,喜欢音乐。他把所有游历过的地方都绘成图画挂在室内,希望每当抚琴奏曲,都能传来山林的回响。D.宗炳去世后,衡阳王刘义季深感悲痛,评价宗炳是个独来独往的人,性格偏执、耿直,但不能剥夺他的理想,使他忍受委屈。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5分)(2)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5分)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4页共10页(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8.诗歌第二联是如何描写雪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9.尾联蕴含什么哲理?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上低洼处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3)《陈情表》中李密形象地写其孤独处境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将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珠子灯汪曾祺⑴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⑵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玻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⑶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5页共10页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⑷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⑸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⑹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⑺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⑻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⑼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5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