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是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从而准确地判断障碍的情况并形成障碍学诊断的过程。二、康复评定的层次:根据《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以及残损、残疾、残障的分类,康复评定包括功能障碍的评定,能力障碍的评定和社会性障碍的评定三个层次。三、康复评定的目的:1、确定障碍层次,明确障碍情况;2、制定康复目标,奠定治疗基础;3、判定治疗效果,修正治疗方案;4、帮助判断预后,加强医患合作四、康复评定的特点:1、广泛使用量表法2、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3、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4、分期反复进行评定五、康复评定的特点:1、广泛使用量表法;2、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3、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4、分期反复进行评定六、康复评定的步骤:1、收集资料——A采集病史B检查障碍2、综合分析资料——A确定障碍问题B明确残存的功能或能力3、总结评定结果——A分析障碍原因B形成障碍学诊断C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治疗计划七、康复评定的类型:1、定性评定2、半定量评定3、定量评定八、康复评定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量表法⑴等级量表法⑵总结量表法4、视觉模拟尺评定法5、仪器测量法九、康复评定的基本原则:1、选择正确的评定方法(根据评定目的选择评定方法;选择信度、效度高的评定方法;根据障碍选择评定方法;全面与针对性结合,适当选择评定内容;根据客观条件选择评定方法)2、确定恰当的评定时机3、营造良好的评定环境4、实施专业的检查评定5、加强医患的密切合作第二章关节活动度评定一、关节活动度又称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是指关节活动时经过的角度,具体来说就是关节的移动骨在靠近或远离固定骨的运动过程中,移动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夹角。二、关节活动度的分类: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三、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目的1、确定关节功能状况2、明确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3、指导康复治疗四、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一)生理因素1、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2、关节囊的厚薄、松紧3、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4、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二)病理因素1、关节内异常2、关节外异常五、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注意事项1、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关节急性炎症期、骨化性肌炎患者、关节脱位、骨折未愈合不能进行关节活动范围测量。2、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固定3、正确摆放角度尺4、暴露检测部位5、同时测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6、认真分析运动终末感7、正确记录、分析测量结果六、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肩、肘、腕、髋、膝、踝)-----P16七、ROM结果分析第三章肌力评定一、肌力:广义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狭义的指肌肉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及静态或动态收缩的能力。一、肌的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三、肌收缩类型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2、等张收缩---是肌肉时,肌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变化,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的长度缩短。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的长度缩短。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等速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而是一种肌力评定和训练的方法。四、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纤维的类型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肌肉的初长度5、肌肉收缩的类型6、关节角度7、年龄与性别五、肌力评定的分类1、根据使用器械与否进行分类分为徒手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2、根据肌肉收缩形式进行分类分为等长肌力评定、等张肌力评定和等速肌力评定3、根据评定部位进行分类分为头面部、四肢、躯干肌力评定和对手足部肌力等的评定4、根据评定目的进行分类分为爆发力、局部肌肉耐力等的评定六、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补充分级法)+-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级别名称标准相当于正常肌力的%0零(zero,Z)无肌肉收缩01微弱(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102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活动253尚可(fair,F)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阻力504良好(good,G)能抗重力和一定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755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做关节全范围活动100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运动幅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分级,制定了MRC分级标准MRC分级法评定标准级别标准5能抗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至100℅4﹢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4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肌力达不到5级水平4﹣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的活动范围在50℅到100℅3﹢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阻力3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3﹣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至100℅2﹢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以下2消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消除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至100℅1触诊时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0无肌肉收缩七、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2、应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及积极配合3、采取正确的检查顺序,检查评定时一般应先做3级的评定4、指导患者采取标准的姿势和体位,并固定可能产生代偿动作的部位5、在评定过程中,阻力应施加于肌肉附着的远端部位,阻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牵拉力方向相反,阻力施加的大小应持续而平稳,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哟无不适反应6、测试时应注意两侧对比7、把握禁、慎用情况八、主要肌群MMT评定方法(肩屈曲、伸展、外展、内外旋,肘屈曲、伸展,腕屈曲、伸展,髋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外旋,膝屈曲、伸展,踝跖屈、背屈)---P69九、器械肌力评定的常用方法(一)等长收缩肌力评定1、握力测试2、捏力测试3、背肌力测试4、四肢肌力测试(二)等速收缩肌力评定---通过等速测力装置进行第四章肌张力评定一、肌张力定义、分类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分类1、静止性肌张力2、姿势性肌张力3、运动性肌张力二、肌张力异常的类型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肌张力紊乱1、肌张力增高痉挛---是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产生的。表现有巴宾斯基反射阳性,折刀样反射阳性,阵挛阳性,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阳性。僵硬---亦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一致性增加,使得身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动的现象。僵硬相对持续,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是由于椎体外系的损害所致。表现为齿轮样僵硬或铅管样僵硬。2、肌张力低下又称为肌力弛缓,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表现为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见肌腹柔软,弹性减小,被动活动是肌肉的抵抗减弱甚至消失,活动范围增大。肢体的整体运动功能受损,伴有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由小脑或椎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也可由于末梢神经损伤及原发性肌病造成。分为轻度肌张力低下、中和重度肌张力低下。轻度肌张力低下特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较弱;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随即落下;能完成功能性动作。中和重度肌张力低下---不能完成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同时收缩;将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迅速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3、肌张力紊乱---是一种以肌张力损害、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表现为肌肉收缩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模式化,肌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三、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痉挛级别肌张力程度评定标准0级无肌痉挛无肌张力的增高1级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级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机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明显增加通过关机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教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进行被动活动3级严重增加被动运动困难4级僵直僵直部分呈现屈曲或伸直状态,不能活动第五章发育性反射评定一、发育性反射的分类1、脊髓水平的反射2、脑干水平的反射3、中脑水平的反应①调整反应②自动运动反应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二、发育性反射评定的目的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3、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三、各反射的水平、评定方法(重点抓握发射、对称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颈部、躯干调整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平衡反应、迈步反应)结果分析结果分析1、脊髓水平的反射正常情况下,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展反射、交叉伸展反射在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2个月后阴性;抓握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至9个月为阳性,9个月后阴性;惊吓反射终生为阳性。2、脑干水平的反射正常情况下,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至6个月内阳性,6个月后阴性;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内阳性,4个月后阴性;联合反应伴随着其他的异常反射,提示反射发育迟缓,联合反应也见于成年偏瘫患者痉挛早期;阳性支持反应、阴性支持反应在出生后8个月内阳性;8个月后阴性。3、中脑水平的反应①调整反应颈部调整反应在出生后6个月内阳性,6个月后阴性;躯干调整反应在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内阳性,18个月后阴性;头部迷路调整反应、视觉调整反应在出生2个月后为阳性,并维持终生;两栖动物反应在出生6个月后为阳性,并维持终生。②自动运动反应莫勒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内阳性,4个月后阴性;兰道反射在出生6个月后至两岁半为阳性,两岁半后阴性;保护性伸展反应(降落伞反应)在出生6个月后为阳性,并维持终生。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仰卧位平衡反应,俯卧位平衡反应在出生6个月后出现阳性反应并持续终生;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在出生8个月后出现并持续终生;坐位平衡反应在出生12个月后出现阳性反应,持续终生;跪位平衡反应,跷跷板平衡反应在出生15个月后出现阳性反应,持续终生;迈步反应、足背屈平衡反应在出生18个月后为阳性并持续终生。第六章平衡功能评定一、平衡的定义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二、平衡功能的分类1、静态平衡2、动态平衡①自动动态平衡②他动动态平衡三、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系统、躯体系统和前庭系统2、中枢整合3、运动控制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和跨步调节机制四、平衡反应、种类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变化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种类:平衡反应主要包括身体仰卧位和俯卧位时的倾斜反应、坐位时头部和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应、立位时下肢及髋部跳跃反应。五、平衡评定的内容1、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功能2、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功能3、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4、姿势反射六、平衡功能的常用评定方法(P97-99)1、观察法2、量表法(Berg平衡量表)3、仪器评定法①静态平衡测试②动态平衡测试第七章协调运动评定一、协调运动的概念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二、协调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1、小脑功能不全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3、脊髓后索功
本文标题:康复评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5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