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饮食与慢性疾病的联系
饮食与慢性疾病的联系近年来,慢性疾病已经超过急性传染,成为国人健康的最大杀手。国外学者将膳食和营养的变迁划分为“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3个阶段。据此划分,我国正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进入“慢性疾病”阶段。纵观近些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与慢性疾病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居民从温饱走向小康,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物质供应丰富,食品应有尽有,我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但由于管理、教育、营养知识普及等多方面原因,人们的膳食结构却不合理,营养盲十分普遍,随着人们日常膳食的高能量、高脂肪和体力活动的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公共健康问题,导致以上健康问题,膳食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1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2007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具体地对我国居民的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给出了推荐。在2月底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会上,WHO驻中国代表HansTroedsson医师说,营养过剩、锻炼不足可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发生,而慢性病及其负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自己要想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明显呈下降趋势。而我国相反,据估计中国在每年劳动力上损失记载治疗慢性疾病上花费将达到3000~6000亿美元。营养失衡是无形杀手,他代表社会资源的慢性流失,导致人财两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警示我们:“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那么,减少和控制这些慢性病的途径在哪里?归根结底就是要意识到: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如何合理饮食?目前全世界提出的科学饮食五个要求:五谷为主,不宜失豆,五蔬色杂,瓜果辅之,五畜适量,还有三低一少(低盐,低脂,低糖,少吃)。坎贝尔教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营养学家,他对营养学,特别是对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坎贝尔教授在《救命饮食》中的一个贯彻始终和十分明确的观点就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书中以大量的科学证据从多方面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研究成果。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但却存在许多饮食误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肉食是食物中最好的东西,只有生活富裕了,才可以更多的吃肉。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而然的吃其所谓的好食物。据统计我国1992年城乡人均的谷类和薯类消费与198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0.9%和49.4%,而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耗量分别增加了81.1%、200%、323%和97.4%;人们生活中体力活动的成分在减少、而静态生活方式的百分比在增加。这些明显变化使我国人民疾病模式随之发生了改变,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病增多,并且成为使人们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992年北京市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是1986年平均值的2倍,脑血管病的患病率是1986年的3倍,冠心病则达5倍,其他省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报道,城市居民体重超重者(BMI25)已达到14.9%,其中北京市居民体重超重的人数最多,已达到32.8%。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与膳食摄入能量过多引起肥胖有关。199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造成死亡的病因中,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已由原来的第5、6位上升为第1、2位。城市慢性病的死亡率已达到疾病总数的70%,农村也接近40%,我国每天约有15000余人死于慢性病,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大量研究还证实:绝大多数慢性病与体力活动不足以及营养不合理有关。提高体力运动水平与合理营养相结合,对防治和减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呼吸道慢性阻塞性疾患、脑血管疾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某些癌症等都是有效的;而且,适量运动和合理营养还具有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的耐力、减少身体脂肪量、防肥胖和改进心理状态等显著的健康效益。因此,提倡体力活动已成为当今许多国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预防慢性病的一个重要举措。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所述,当前疾病谱中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首要因素。研究证实:缺乏体力活动是引起慢性病的一个主要危险,会使遗传基因易感者(指遗传基因有缺陷者),尤其容易在腹部脂肪过多介导下发生慢性病。二是大量科学实验确认:非药物、经济、实用、有效又无副作用的适量运动有益于各年龄组人群的健康、体能,并可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还证明:膳食营养影响若干重要慢性病的风险,例如:膳食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的相关非常强,对几种癌症如食道、胃、结肠、乳腺和前列腺等癌症的诊断有高度参考意义,热能正平衡可引发肥胖症并增加患Ⅱ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的风险。关于膳食类型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现有的证据尚不足以作出结论。那么,人吃多少肉合适呢?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理事长赵霖说,数数牙齿就知道了。人的32颗牙齿只有4颗是犬齿,有8颗是切齿,咬切果蔬等纤维丰富的食物用的。还有20颗是臼齿,磨碎谷物用的。牙齿结构就不是让你光吃肉,食物中有1/8的肉就够了。“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膳食平衡的思想。赵霖认为,人体对不同的营养素需要量相差极大,而食物间的千差万别,必须做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了慢性疾病的危害,也清楚慢性疾病与饮食息息相关。但究竟该如何正确饮食呢?白、黄、红、绿、黑这五种颜色的天然食物,对人体健康益处多多,只要善加利用,就能起到相应的保健作用。人们现在正逐渐明白,药物不能代替一切,而食物却可以长期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所以我应该更注重食疗、注重健康饮食。健康不是山珍海味加保健品,而是日常生活中合理而健康的饮食标准。主食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多样搭配水陆搭配,每一样都很有讲究。我国其实在古代就对食疗有一些论述,《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我国现在存在追打的饮食问题就是营养失衡,选取食物单一且过于注重肉食,忽略了隐藏的健康问题。慢性疾病多因饮食引起,自然食疗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食治方》中,:“安身之本,秘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腑脏。由于慢性病的病期很长,因此,对付它的办法,就要求有持久性。食物疗法就有较好的持久情,药物疗法的效果快,是它的优点,但药物性偏,可暂而不可久。加上多数药物苦口难吃,久服碍胃或产生其它副作用,因此多数病人都怕长期服药。食物疗法则不同,可以根据各人的胃口和病情,变换花样,慢性病人乐于接爱。如果配制得法,烹制有方,还能增进病的食欲,对整体有利。我国各地有一些传统名菜,例如常州的叫花子鸡、武汉的八封汤,就是从食疗处方中发展起来的。食物疗法对慢性病人既起到“治病”又能起到“养生”的双重作用,对于一时难于治愈的慢性病,正是十分需要的。它在作用于疾病的同时,还可以调节有病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整体的抗病能力,所以,有的食物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收到明显的效果;有的食物可以配合其它疗法,起辅助治疗作用;有的食物看来,是普通的蔬菜和水果,但由于这些食物的性味不同,对某些慢性病,各有其适应性,常吃也能使病人受益。由此可见,对于慢性病人来说,食物疗法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疗法。用食物和平之性,治疗缓慢之疾,适宜而平衡。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法,食疗之法,正是治本之法。慢性疾病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我国的现状,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慢性病是吃出来,健康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正确饮食结构的结果。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理念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特是对生命负责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本文标题:饮食与慢性疾病的联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6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