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一)中国教育学的萌芽《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与问答的记录。全书共20篇,其中论及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实习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闻斯行诸”的因材施教等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教育学的宝贵财富,很多论学的智慧为后世教育学所继承。《学记》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虽只有1200多字,但论述的教育思想却十分丰富,包括着很多后世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要素。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目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尊师严师、豫时孙摩的人师标准等论学、论教和求学之法,既是当今教育学仍然传诵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先哲奉献给全世界的原创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二)西方教育学的萌芽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因此,教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著述。但根据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的著作可以了解苏格拉底其人的生活和思想。苏格拉底以交游的方式劝勉人们敦厚德行,而且还引导他们实践德行。苏格拉底留给后世的教育学智慧是“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苏格拉底用一步步追问的方式使对方对所讨论的问题不断提出质疑。他的提问具有讥讽的特点,常常以其出其不意的反问使对方意识到自己思想方法及其结论的矛盾性,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他会提出新问题,提问一方面可以指引思考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对方归纳观点和定义概念使认识达到本质。柏拉图的《理想国》采用的对话体所展示的即苏格拉底法。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政治学著作,但其中大量的却是关于教育的论述。《理想国》是研究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柏拉图阐明,理想之国是正义之国,是由“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四种美德构成的社会。正义的国家通过教育实现自愿地做符合个人本性即做符合自己美德的人,各司其责地做人做事。柏拉图著名的洞穴理论,非常形象地证明了教育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必须由国家负责基于自然天性选拔和培养人,使每一个人得到适切的教育。柏拉图把培育和养育健康智慧的人作为国家的大事来抓。特别重视妇女和儿童,对婚育和妇女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主张妇女和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柏拉图把教育问题放在创建理想国——正义、幸福、健康、和谐的国家框架内,采取由大见小的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国家统一掌管和整体实施的教育大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政治学》、《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系统总结了雅典的教育经验,第一次按照人的年龄对人的教育阶段进行了系统分期,而且首次依据人的发展阶段系统论述了人的和谐发展理论。古罗马时期出现了西塞罗、昆体良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其中,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最著名。昆体良是雄辩术学校教师,退休后著述《雄辩术原理》。在这本著作中昆体良系统论述了雄辩家的特点,雄辩家培养阶段、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综上可见,在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或者政治思想中孕育了教育学的萌芽。教育之学萌芽于古代的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在古代,教育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在科学分类中教育学学科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位置。这种状态直到17世纪才宣告结束。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在17、18世纪,教育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这标志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在独立形态教育学发展史上,以下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教育学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夸美纽斯(1592—1670)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在教育学史上,《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夸美纽斯一生担任牧师、校长,从事写作、教学,与宗教和教育紧密关联。夸美纽斯的时代,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急剧增长。夸美纽斯首次制定6岁以下儿童的详细的教育大纲和专门的指导书《母育学校》(1628);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的教育科学;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并制定班级授课制,致力于统一教科书和制定教学计划等实施策略,以其著作《泛智学校》、《世界图解》(1658)为证;第一个主张在学校中用本国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语言入门》(1631)为证。《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1他强调:“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2《大教学论》的宗旨如其在书中所阐述:“《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3因此,夸美纽斯的理论被称为“泛智”理论。夸美纽斯在17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具有强烈民主性的普及教育的计划以及单轨的学校体系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夸美纽斯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是教学的便易性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心灵,使之容易而且快意。教学应当从一般到特殊。教学应当由易到难。学生的负担不能过重。二是教学的彻底性原则。三是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夸美纽斯的思想中不但继承有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中进步教育思想,同时还蕴意着近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教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是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夸美纽斯对创立一种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2.约翰•洛克与《教育漫话》约翰•洛克(1632—1704)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所学所教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对此非常厌倦。他曾担任家庭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综合哲学、政治、医学宗教知识运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教育漫话》即其专门探讨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教育问题的专著。绅士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和理性主义教育思想构成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贯穿其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的绅士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思想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种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绅士教育主张培养身1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24页2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24页3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页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事业家,即绅士。绅士教育的内容既非神学,也非古典文学,而是古代与现代文化中一切对现实生活有用的知识体系与道德准则。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培养绅士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因为绅士一旦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了。”4在洛克看来,绅士教育包括: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洛克认为“德行”是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认为“惟有德性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5《教育漫话》可分解为217个语段,每一个语段谈论一个话题及自己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洛克对训练举止优雅的绅士的方法论述得非常具体。洛克认为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德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智育是绅士教育辅助部分。体育方面具体提出三点:第一,锻炼身体从小开始,形成良好的习惯;第二,从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与生活习惯开始。从衣食住行睡保健等方面加以注意。第三,顺应自然。德育注重早期实践和养成习惯。洛克主张绅士的培养要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来进行。认为家庭教育“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最好最安全的办法。”6他认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7绅士教育理论不仅对英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教育主张。3.卢梭与《爱弥儿》卢梭(1712—1778)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1762年出版了其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儿》。4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页5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49页6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72页7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致奇布勒地方的爱德华•葛拉克先生》,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2页卢梭在教育学史上的巨大影响首先来自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的批判。卢梭认为宗教教育脱离生活,所教知识不是教给他认识他自己和如何生活和谋求幸福。卢梭的教育主张和其论述方法别具特色,他区分了不同的教育,据此提出了他所说教育。卢梭提出:“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域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8卢梭认为,在三方面教育中,自然的教育不能由人决定,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能够由人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人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提出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三方面教育圆满地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可以实现儿童良好的教育。卢梭提出,不顾儿童的自然进化本性施加的人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卢梭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通过爱弥儿这个人物的塑造,形象地系统地建立了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提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发展,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愚蠢的事情。”9卢梭按照年龄阶段设计了自然的教育阶段。(1)从出生到5岁,主要是身体成长,必须尊重他的个性,依从他的天性进行教育。(2)5~12岁,必须从扩大了的环境中学习。最适当的就是从儿童需要中自然引发出的各种活动。(3)12~15岁期间,理性出现,正规教育由此开始。学习环境中实用的科学知识:地理、天文、自然科学、农业知识和手工艺技术等。卢梭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学习者必须依赖自己的能力。第二,一切学习都必须通过观察事物进行。第三,应当鼓励青年在学习的同时为进一步地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4)15~20岁,情欲出现了,他需要一个异性伴侣,由此可以引出所有更高等的德行。开始鉴别他人,认识人类关系的复杂性,开始学习全部有关人类关系的人文知识。它们并非由读书而来,而要经过人生的体验才行。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帮助他战胜各种邪恶的感情,同时努力激发那些高尚的情操。在此之后,他将转向其他方面,尤其是他的伴侣。她那里有着各种刺激因素,可以激发并最终实现他全部纯美感情。他们结合后,新的小生命开始发展新的天性,新的周期循环从头开始。卢梭通过“爱弥儿”所塑造的自然人形象,生动形象地创造了自然人——自然教育所培养的理想的人。卢梭的《爱弥儿》在西方被称为教育的自然福音。不但影响了法国,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康德、裴斯泰洛齐等。卢梭的教育思想更重8卢梭著:《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7页9卢梭著:《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91页要的是启迪意义而非实践意义。4.裴斯泰洛齐与《林哈德与葛笃德》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著名教育家,被誉为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的教育巨匠之一。裴斯泰洛齐一生献身教育改革实验。大学毕业后他注意到农村人口教育问题,为此而创办了一所农庄。农庄专门接收贫苦孩子,进行在获取生活资料过程之中的学习生存能力的教育实验。第一次创办农场的教育改革实验宣告失败后,他开始以文谋生,出版了《隐士的黄昏》、《林哈德与葛笃德》,在整个欧洲
本文标题: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26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