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代背景,理解诗句,感受诗人的狂喜和爱国热情。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拓展延伸,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学生教学准备(1)自读整首诗,注意读准确,注意停顿。(2)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3)文中的地名了解现今的名字和具体位置。课前演讲:请学生演讲赞美杜甫。八月我走进成都草堂看见唐朝清瘦瘦的目光忧国忧民透明锐利悲愤而忧伤2/7穿梭时空的思维在你的眼光里我看见盛唐的光辉一闪即逝在你的茅屋里我听到怒吼的秋风冰冷剌耳在你的诗句里我读到铮铮的白骨呐喊千古在你的草堂上空我还看见总有一只孤雁成为太阳的影子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裹满了沧桑而你只用一滴眼泪便把家园淋湿你的草堂是民族精神的家园伟人朱德的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便是最好的赞美不能和你在草堂上相遇相识不能和你在茅屋里饮酒交谈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用深情的目光怀念思索你诗歌的精神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那是在苦难艰难中挣扎我知道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你家园的天空秋风怒号3/7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叹息就是南村的孩子都欺你老无力今夕何昔了我们的家园已充满温馨我们的孩子已在千万间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用你的诗歌取暖读你的诗句怀念一、回忆旧诗,导入新课:他用滚烫的文字,叙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他用诗人的良心记录历史;他用诗人的道义,鞭挞腐朽的王权……他就是伟大的“诗圣”杜甫,谁能为我们背一背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呢?《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被称为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过渡: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首“快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背景介绍: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三、指导读通、理解诗意:过渡:既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文章那些地方反映了他的“快”?节奏快(1)指名读整首诗,指导读准字音,读准停顿,纠正字音“涕、巫、洛”,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初闻涕泪满衣裳,在这首诗里裳应该读cha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诗读一遍。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现在生活中妻子。(qī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妻子和孩子。谁愿意来读读后面这四句?抽生。后面这一句呀要读得字正腔圆。特别是这个即字他读得多准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连起来把整首诗读读。4/7(2)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本诗读来一气呵成,一泻直下八句蝉联,略无停顿。诗意“快”。(1)这首诗中出现了六个地名,画出来。这些地方现在在哪里呢?剑外:四川,杜甫出生于河南,流落在四川。蓟北:河北北部一带。巴峡:重庆以东地区。巫峡: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湖北省。洛阳:河南省。①对照地图找出这几处地点。②说说第七、八两句的意思。③讨论:诗人真的已经出发回家乡洛阳吗?从四川到河南的归途远不远?有他说的那么快吗?那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呢?作者想象已经回到家乡,从四川到河南的归途也很遥远,他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用四个字“从”“穿”“下”“向”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作者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情感快(1)找一找全诗的诗眼。(“喜”)(2)理解“喜欲狂”。(可请学生说情景)(3)自读全诗,从诗中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他的“喜”?交流:“忽传”“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第五、六句。(4)齐读,归纳主旨。(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至背诵。总结:诗的开篇就“忽传”,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快”至。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这是第一个“快”。“忽闻”紧承“忽传”。一浪高过一浪;一“快”紧接二“快”。诗人8年在外漂泊,有家不可回,想想那种游子之痛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奋笔疾书。这是第二个“快”。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狂”,是表现情感之“快”。由“喜”变作“狂”是情不自5/7禁。于是便“纵酒”、“还乡”这是第三“快”。尾联中“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其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显现出疾“快”如飞的气势。这便是第四“快”。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四、拓展:---走进杜甫A.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B.杜甫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1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杜甫的绝句、诗句赏析C.从杜甫的诗歌看杜甫的一生“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6/7杜甫和李白不同,李白在世时已经扬名天下,而杜甫在他过世一百余年后才为人们所知。他的“死而后生”源自韩愈、白居易等文人的赞赏与宣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诗风有很大影响。后来,他被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所崇拜,文天祥甚至以杜诗作为爱国精神的典范学习。“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杜甫出生在信奉儒家学说有为官传统的书香门第,是当时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7岁开始写诗,15岁小有名气。也许这样的早慧也注定了他日后不太顺利的生活,他的诗风因而沉郁顿挫、悲壮愤慨。“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年轻时杜甫与李白相遇,当时他们两人都在漫漫游历之路上漂泊,“诗意的栖息”恐怕也不过如此。当“诗圣”遇到“诗仙”,他们欣喜异常,痛饮狂歌,互相切磋,但不久后便永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十岁以后杜甫像杜家的祖祖辈辈、所有保守着中国人传统思想的人们一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然之路,但他多次应试从政均未成功,只能穷困潦倒地待在号称“歌舞升平”的故都长安。此间他不断地投献权贵,为了走上仕途,他曾经连续六年应试科举却没有结果,就这样,直到多年后“安史之乱”前一个月他才得到了一个很小的职位。从政的失意和生活的苦闷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很多政治讽刺诗,例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大量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这一时期他写了大约100首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4岁,杜甫开始了流亡生涯,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高峰。杜甫在国家危机中创作出很多诗作,因而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去灵武投奔肃宗,但不料半路被俘,半年后才得以脱身。这样,他与长安永别。一系列的事件令杜甫对世态炎凉的认识更深刻了,写出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价值很高的名作。后来,他不再对仕途报有任何希望,他辞了官,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世乱怜渠小,幼女问头风。”与众多为人高傲的诗人相比,杜甫是平易近人的,他写了很多赞美爱情的诗给他所爱的妻子,歌颂她高洁、智慧的美。他爱子女,常常与他们一起玩耍。他爱邻里,写了不少幽默生动地诉说友情的诗。他是一个会爱的、广博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7/7在杜甫人生最后的十一年中,他写下了1000多首诗,是他诗歌创作量最大的时期,他欣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文风格,他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善长用最精练、最生动的语句将它们表达出来。同时这段时期也是杜甫充满悲剧性的一生中最贫困的十一年,他在四川住了八年,成都城中至今仍然有他建的草堂,并在那里居住了五年。尔后他漂泊在湖南、湖北,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与他一生牵挂的知音李白一样,他伟大的灵魂最终在充满了灵气却有点悲凉的水流之上走向了天堂。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写景和爱国情怀),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本文标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0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