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农村基层治理的问题与解决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制度亟待改革。归根到底是因为两个重大社会变化:其一是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其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社会利益的迅速分化。可以说,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孕育积累了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据不完全统计,在册和不在册的全国人口大约在14.1亿左右,其中农民占其中的87.4%。这么庞大的一个人口群体,一个细微的隐患都足以导致整个中国动荡不安。因此,农村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急需找出并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一、目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问题(一)农村利益纠纷引发的“嗜贪症”,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1.土地矛盾纠纷突出。当前,土地价值增大,“寸土必争”、“锱铢必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村与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争地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土地流转也带来了新的矛盾。2.特殊群体矛盾纠纷突出。一些“外嫁女”及其子女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更有甚者在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百般阻挠,导致外嫁女上访现象增多。同时,也有一些外嫁女为了争取额外不合理的利益,无理闹访。3.征地拆迁矛盾纠纷突出。一方面,抢种抢建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村民为了获得丰厚的补偿款,不顾法律法规疯狂“抢建抢种”,以套取更多的拆迁补偿。另一方面,强迁强拆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利益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无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动用“武力”,采取停电停水停气等非法方式迫使搬迁,采取暴力、威胁等方式强制征地拆迁,致使恶性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二)村组换届引发的“后遗症”,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有序运行1.心态失衡。有的村组干部一旦当选,就视整个村为“自留地”,无限地放大自身权力。有的村组干部落选后放不下“面子”,甚至演变为村里的“绊脚石”、挑拨干群矛盾的“发源地”。有些农村重选举、轻监督,选完后拿不出强有力的监督武器,任由当选者恣意而为。2.行为失范。有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相互对立,变成“两张皮”。有些村组干部心胸狭隘,存在着“头年看、二年干、三年准备散”的短期思想。还有少部分“落选”村干部故意“拆台”,和村里对着干,故意挑起争端。3.交接失序。有些上届村干部不甘心顺利“交权”,拒不交接印章、财务手续、承包合同、村集体资产及其他重要资料等,致使部分村委会出现无公章使用、无场所办公、无财务可查的“三无”瘫痪状态。(三)资源配置歧视引发的“贫血症”,影响了农村发展的后劲1.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通过打工、经商、求学、参军等形式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落后农村人口的流动还呈现出“选择性外流”的特点,即流入城市的从年龄上看大多是青壮劳动力,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低,能力素质弱,难以承担起谋划农村发展重任的。2.经费保障不力。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总体上满足不了需求。很多乡镇对农村的支持有心无力,或是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或是倾注全力打造一两个2亮点村、“盆景”村。同时,村级组织财力有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心无力,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了难题,仅订阅上级指定的报纸杂志就已经是很大的一笔负担。3.公共设施落后。教育条件落后,有些农村学校教育设施匮乏,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年老的教师,还找不到接班人。交通状况堪忧,大部分村道路面较窄、技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信息严重闭塞,部分偏远地区通信条件仍然较差,存在一些广电信号难以覆盖的“盲村”,尤其是网络向偏远农村延伸的步伐相对较慢。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一)提高村委会对土地利益纠纷的调解能力,完善与农村土地利益相关的法律。村委会应积极应对村与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土地利益纠纷,提高调解能力,寻求多种解决方式使双方最终能达成互相礼让,和谐友好地相处的共识。至于農民土地權益的維護,重點是完善農民對土地的長期承包經營權,加大力度維護與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權,禁止違反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的亂征亂佔行為。在此方面,要抓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台相關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在農地征用過程中,要加強包括財產評估程序、補償標准公示程序、民眾參與程序、以及法律救濟程序等在內的相關程序建設,確保土地征用的公正、公平、公開,以及補償的合理到位。(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基层治理“铺好路”1.探索建立委员会制。探索建立委员会制,扩大村委会委员数量,让房姓小的村小组、异地务工人员等各类族群在村委都有代表,都有议事权,村委的决策和管理由委员共同行使,决议以投票形式来做出。此外,把村代会建成常设的议事机构,每10—15户选出一名村代表,赋予村代表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均等机会,并把村务的决策权拿到村代会,而原来的权力机关村委会则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2进一步细化村“两委”候选人竞选资格。村“两委”选举办法应对候选人的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在思想政治、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从源头上保证村干部的素质。3.创新乡镇监督方式。加强对选举善后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对拒不交接印章、财务手续、办公场所的,采取停发离任村组干部福利等措施,加强督促追缴,并追究责任。针对目前罢免程序难启动的特点,可参照县(区)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罢免官员的做法,对不称职的村组干部,且村民难以组织罢免的,提请乡镇人大按照一定程序予以罢免(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层治理“加满油”1.在政策上支持农村优先发展。树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推进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的户政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要和户口、户籍地逐步分离,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消除由户籍带来的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差异。2.在财政上扶持农村持续发展。改变“重城轻乡”的投入体制,财政增量部分要向农村基层民生倾斜,加大对农村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农村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调整分税制结构,财政向地方让利,保证镇级以下有一定的税源。解决村级财务困难的问题,加大村级经费保障力度。大力培育资源开发型、服务3创收型、入股分红型、物业出租型项目,加强股份合作制改革,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3.在人才上保障农村科学发展。改善发展条件留住人才,为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才创造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依托电大对“村官”进行在职学历提升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远程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之家”。继续大力推进“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活动。试行城镇党政干部到农村挂、任职,建立涉农类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对口支农制度。(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基层治理“护好航”1.加大基层普法力度。加大普法经费投入,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法律培训,编印农村各类法律读本,播放远程教育警示片、举办农村基层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巡回展、组织村组干部参观监狱等。2.加强基层执法力度。明确界定拉票贿选行为、明确查处机关,坚决查处为自己和别人拉票的行为。严厉打击在土地转让、使用、批租中涉及的违法行为。对农村中特别是村干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及时改选、撤换带有明显黑恶势力或类似倾向的农村基层干部,对戴着“红帽子”的黑恶势力绝不姑息、纵容。3.加大信访维稳力度。改革信访评价制度,区分正当上访与无理闹访。变“堵”为“疏”,畅通群众表达渠道,让群众信访有路走、有门进。建立小法院、小法庭,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引导群众通过司法渠道解决问题。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应及时查处,做到依法处理,执法必严。
本文标题:基层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1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