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全
专业资料word完美格式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登记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为前奏,政治上侵犯主权,经济上掠夺财富,文化上麻醉(一)军事侵略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瑗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中日《马关条约》(二)政治侵略:控制中国内政、操控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较早的外文期刊《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为《字林西报》)。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在政治、文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出于不统一状态。6.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工人阶级的特点:1.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差、时间长、待遇低,其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分布集中(地区+行业),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革命思想。3.由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稳定的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两对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一、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起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政府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是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专业资料word完美格式三、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着重能够解决生产力问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基本前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甚至在反侵略狗证即将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要求妥协求和,并下令停战撤兵。比如说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告终。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及内容:《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1.确立了平均分地的方案,按人口和年龄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2.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以“两”为单位,每25户为一两,除了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剩下的归国库。3.凡麦、豆、布帛、鸡、犬等及银钱,支出由国库统一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开始了反清起义,这些斗争加速了清朝的衰败过程。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新的历史特点。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予以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他们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第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腐化现象的滋生。其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无法维持内部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列强缺乏警惕,缺乏理性的认识。太平天国的失败表明,农民即使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担不能负担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眼里只有“富贵”和“权利”,而忽视“信仰”和“主义”是不可行的。专业资料word完美格式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第二,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和兴起,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在慢慢被接受。“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第三,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新式学堂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第四,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拘束了技术科技的发展。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近代身产技术的枝芽。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洋务派官员越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就越加深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表面上积极扶植洋务派,实际是以此为手段,巩固并扩大其在华特权,达到控制和操控清朝的目的。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造出的武器大多质量低劣。企业内部官僚化、挥霍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中日甲午战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派认为变法是“违背天理”的。而维新派认为观点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此举有害无益。而维新派认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这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守旧派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能改变的。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这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挺身而出,掀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的救亡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第二,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废除吸食鸦片和妇女缠足等陋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第四,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派的专业资料word完美格式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维新派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第二,不敢反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一直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列强绝不愿意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国家。第三,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有限,仅仅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由于缺乏群众的支持,当得知守旧势力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能求助于袁世凯,却被出卖。戊戌维新以失败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个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第三章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设立了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兵。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废除了科举考试。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族主义的提出,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在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部分由国家所有。但是,民生主义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和意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展开论战。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革命派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使天下大乱的谬论。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革命派认为当代中国的政府有极大问题。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孤立资本主义。革命派认为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归国家所有。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传播与
本文标题: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8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