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国医药产业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研究
中国医药产业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研究李大伟杨长湧杜琼本文运用价值链分析和GL指数、投入产出模型等工具,对医药产业价值链的特征以及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专利药的价值链完全属于生产者驱动型,其核心增值主要来自研发投入;而非专利药的价值链中则存在着相对独立,与研发关系较弱的原料药生产环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位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在全球医药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的非专利药生产这一位置,是医药产业垂直专门化分工的组成部分。本文据此计算了中国医药产业的VS指数,并将医药产业和计算机产业参与全球垂直专门化分工的状况进行了对比。最后,本文对中国在医药产业研发环节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价值链分析,GL指数,产业内贸易,垂直专门化分工第一节前言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近年来,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的国际分工理论立足于一个全球国际生产网络的视角,对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产业内分工、垂直专业化分工等现象作出了有效的解释,已逐渐成为目前研究各行业国际分工的主流理论之一。医药产业作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医疗用品的重要行业,不但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具有极强的正向外部性。正如全球最大的制药行业组织美国药物生产和研发协会(PHRMA)所宣称的那样,医药产业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健康、其次才是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环节在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位置。据PHRMA统计,2008年美国医药行业R&D投入就高达652亿美元。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但有利于劳动经济增长和提升我国整体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对改善我国居民的医疗福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入WTO以来,我国医药产业迅速发展。据笔者测算(计算方法见正文),2008年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贸易额高达122.8亿美元,较2002年约上升了2.6倍。因此,运用现代价值链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对我国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对我国医药产业的价值链和国际分工状况进行研究。正文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运用的相关理论工具。第三部分将对医药产业价值链的自身特点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相对优势环节。第四部分将基于前文的分析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一些政策建议。第二节文献综述一、价值链理论的相关文献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最早由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波特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解构为一系列的价值创造过程,这一系列流程的连结既是价值链。波特认为,绝大多数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产品的价值链均有共通性,即包含主要生产环节和支持环节两类,前者主要为生产该产品主要的生产与销售程序,后者则包括为主要生产环节提供支持的相关环节,如基础建设、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等。Gereffi(1999)则从产品特征角度将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消费者驱动型。他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少数大制造商是整体生产网络布局的决定者。而消费者驱动型价值链的生产网络则非常分散,整体生产网络布局则由大量的零售商、分销商和小生产商共同组成,多存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KaplinskyandMorris(2000)进一步将价值链分为简单价值链(simplevaluechain)和扩展价值链(extendedvaluechain)。他们指出,大多数价值链均可以简化为研发、生产、营销和消费及再利用四个环节,且四个环节相互影响。但具体产品的价值链则要较上述描述复杂的多,往往涉及多个企业和行业,从而形成一个大的价值链网络。Gereffi(2005)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将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和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等整合成一个国际性的生产网络,为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提供了新的视角。二、国际分工理论的相关文献最早的国际分工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其著名作品《国富论》中,斯密阐述了当一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时,该国则会生产并出口该种产品。随后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学说,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则进一步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将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等部类。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内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加,针对产业内分工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际分工的研究主流。Verdoorn(1960)最早提出了国际贸易标准体系分类(SITC)项下同一产品组类而非不同产品组间贸易增长的现象。Balassa(1963)对欧共体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而Gray(1979)和Krugman(1981)等学者进一步完善的产业内贸易的概念。Grubel&Lloyd(1975)提出了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方法,并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用。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布局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了产业内分工的新形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既可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完成。Hummels,IshiiandYi(2001)所建立的VS(verticalspecialization)指数,为垂直专门化的定量分工提供了条件。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学者针对的各国的垂直专门化分工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定量测算。该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有着近似的理论基础,逐渐成为目前研究各产业国际分工的主流理论之一。三、关于我国整体和产业价值链和国际分工的相关文献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学者针对我国整体或个别产业的价值链和国际分工研究。如刘遵义和陈锡康运用2002年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对我国41大部类的出口的国内增值率进行了测算;平新乔所带领的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各行业出口的垂直专门化指数进行了测算;喻志军(2008)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测算;胡昭玲(2006)对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比较,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新形式;王建华等专门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了测算;黄先海等(2007)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了测算;闫逢柱等(2008)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测算。但目前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第一,没有将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特征和其国际分工特点进行对比,因此对不同产业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贸易的程度很难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第二,目前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视角对我国医药产业进行分析的研究很少。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本文将首先基于价值链理论对医药产业价值链的自身特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我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并据此对我国在全球医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行实证研究。第三节医药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一、医药产业价值链的特殊性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这一方法最早起源于迈克尔·波特。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解构为一系列的价值创造过程,并这一系列流程的连结称作价值链(ValueChain)。而Gereffi(1999)则进一步从产品特征角度将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消费者驱动型,并给出了两类价值链的判别特征。KaplinskyandMorris(2000)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价值链分析框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价值链分为简单价值链(simplevaluechain)和扩展价值链(extendedvaluechain)的分析模式。他们认为,大多数产品的价值链均可以用研发、生产、营销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模型来描述。但不同类产品的扩展价值链却较为复杂,并以木材产业为例给出了一个扩展价值链的流程图。本文主要按照这一分析模式对药物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解。根据美国罗氏、辉瑞公司所提供的药物生产流程和江苏省金陵药业公司的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和其它制成品类似,医药产业的简单价值链符合Kaplinsky(2000)所提出的模型,如图1所示。图1医药产业简单价值链示意图然而,药品的扩展价值链则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类型药品的扩展价值链存在明显的差异。国际上对药品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如按照生产流程分为医药分为化学药品、生物药品(我国还有中药);以专利保护为标准分为专利药和非专利药等等。在汽车、计算机等产业中,不同型号的最终产品的生产环节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上述各类药品虽然同为最终产品,但其生产环节分工却呈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第二,医药产品价值链的产品模块化程度相对较低。模块化(modularization)是指将整个生产工序自顶向下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是目前现代跨国公司的主要生产模式。在计算机、汽车等大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模块化的程度相当高。如个人电脑可以拆分为显示器、CPU、键盘、主板等多个子模块,各个模块均有明确的功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能定义,必须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系统要求的功能。但药品的功能完全体现在其主要药物成分方面,基本上很难将药物分解为多个子模块,因此模块化程度要远远低于其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目前可以将一部分药物的生产划分为原料药(Rawmaterial)生产和制剂(preparation)生产两大模块。原料药是指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所制备的不能由病人直接服用的物质。而制剂则是根据原料药加工所得到直接服用的给药形式。一般原料药视品种不同,需要通过化工、生物技术和植物提取等做法生成,往往是一个化学过程或生物过程;而制剂生产则是指按照固定的配方主要是对药物进行包装、鸦片、制膏等物理变化。第三,药物行业研发环节较为复杂,且模块化程度较高。药物行业研发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由于其产品直接作用于人体,因此产品的实际效果在研发之前往往有较大的不可测性。因此,为保证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行业研发环节中有着极其复杂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环节,且各类实验又可划分多个子环节。这一现象是药物行业的特殊性,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均无法对应。这一现象早就了制药行业研发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以计算机为例,其核心处理器(CPU)的新产品推出一般只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根据美国创新药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研发一种新药需要10-15年的时间,2006年美国一种新药的研发成本高达13亿美元。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平均总销售额的20.3%。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医药企业的辉瑞公司的研发投入规模、研发投入比和利润率均要明显高于IT行业的龙头企业Intel公司。表1:IT产业和医药产业代表性跨国公司2008年部分财务指标(前三个指标单位为百万美元)辉瑞英特尔年份200820072006200820072006营业收入482964841848371375863833435382研发投入794580897599572257555873净利润8104814419337529269765044每股收益1.21.172.660.921.180.86研发收入比16.45%16.71%15.71%15.22%15.01%16.60%主营业务利润率16.78%16.82%39.98%14.08%18.20%14.26%数据来源:美国辉瑞公司、Intel
本文标题:中国医药产业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8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