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甲鱼养殖技术PPT2010年5月18日常德技术交流会
甲鱼生态养殖基本技术主讲人:董燕声2010年05月18日目录第一部分:甲鱼疾病发生的原因第二部分:甲鱼疾病的诊断方法第三部分:甲鱼疾病防治的原则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第五部分:甲鱼疾病的治疗甲鱼又称鳖鱼,其抗病力虽然很强,但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发病,尤其是温室高密度养殖,若管理不好,更容易引起大批死亡,导致严重经济损失。因此,搞好饲养管理工作,做好疾病防治,是甲鱼养殖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及目前甲鱼疾病防治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模式,编写成这份《甲鱼疾病防治基本知识》,供养殖朋友参考,希望对养殖者有所帮助。第一部分:甲鱼疾病发生的原因甲鱼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养殖管理工作未做好,致使甲鱼感染细菌、霉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体所致。尤其在养殖环境恶劣、水质不良、饲料营养不全以及甲鱼抵抗力差的情况下,更易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根据发病原因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尽可能减少甲鱼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第二部分:甲鱼疾病的诊断方法甲鱼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甲鱼症状、病理解剖变化、体表粘液及体内器官组织压片镜检,结合饲养管理情况的调查等,进行综合分析,予以确诊。第三部分:甲鱼疾病防治的原则甲鱼疾病防治的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即要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病于未然。第三部分:甲鱼疾病防治的原则甲鱼疾病治疗的原则为:“水体处理与内服药物相结合,联合用药与坚持用药”。水体处理是用消毒药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以及用净水剂净化水体和改良池塘底质,改善甲鱼生活环境;内服药物则是抑杀甲鱼体内的细菌和病毒,以及增强甲鱼抗病力;联合用药是为了提高药效;坚持用药是为了巩固疗效和防止疾病出现反复。遵循此原则,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做好甲鱼疾病预防工作,是提高甲鱼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如下方法对预防甲鱼疾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一、生态预防由于甲鱼的采食、生长、繁殖及栖息主要在水中进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甲鱼的生长及疾病的发生。因此,搞好水源管理,调节好水质,给甲鱼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甲鱼疾病的发生。这也是目前大力推广和行之有效的生态养殖及生态防病的主要内容。具体做法为: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1、改良池塘底质和净化水质,优化养殖环境一般甲鱼池经过长时间的高强度养殖后,底质普遍老化,有毒物质积聚,水质条件下降,细菌与病毒丛生,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和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十分重要。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1)定期改良池塘底质。可选择增氧池底净、生物底净、生物池底净、除毒底净、除毒塘底净、增氧底净、清凉应激底改王、增氧净水底改王及速效净水池底净等,按说明使用,一般20-25天使用一次。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2)定期进行净水解毒。净水可选择浊水净、浊水速净及净水除毒灵等产品。解毒、抗应激可选择解毒净水王、净水解毒宝、鱼虾解毒王、解毒威、绿水王或绿威王等泼洒。通过净水解毒可清洁水体,消除有毒物质,优化养殖环境,减少应激反应和促进甲鱼食欲增加。一般10-15天使用一次。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尤其对高密度的温室养殖场,由于排粪量大而养殖水体少,通风透气差,光照少,湿度大,加上多采用水泥池养殖,以致水体无自净能力,而且为了保温又不能经常换水,所以养殖水体更易恶化,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和其它腐败发酵产物更易积聚,细菌、霉菌和病毒更易滋生。因此,更要注重水质净化与水体解毒。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3)定期培菌,活化水体和稳定水质。定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瘦水型)、加强型芽孢杆菌、复合EM菌、降硝除氮灵、降硝特号、净硝1号、加强利生素、高效利生素等粉剂菌和特效净水菌、降硝解氮菌、活力健、活水王、生态宝等水剂菌,对活化水体、净化水质、稳定水色,抑制病原体滋生,促进甲鱼健康生长等有重要作用。若粉剂菌与水剂菌混合使用,效果更佳。一般10-12天使用一次。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以上方法是创造良好生态养殖环境、预防和减少甲鱼疾病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尤其对清淤和换水困难的甲鱼场以及温室养殖的甲鱼场,还可以减少因频繁换水导致的成本增加和热能损耗,以及减少因换水、排污对周围养殖环境的交叉污染。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2、调节好水质、满足甲鱼对水体的要求甲鱼在放养前或养殖过程中,及时培育和调节水体,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水中各项指标符合甲鱼生长要求,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及促进甲鱼生长。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1)水色和透明度水色由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引起。良好的水色为绿色或黄绿色或茶色,适宜的透明度为30公分左右。以下水色为不良水色,应进行调节: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①水色太淡,透明度过高(50公分以上)。•表明水中浮游生物少,水太瘦,不利甲鱼生长及栖居。应选用如下配方进行肥水育藻和培水育菌,一般是先施肥后施菌(肥与菌分开泼洒):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A、生物肥水王(或活性生物肥、水产丰、养殖丰产)+特效芽孢杆菌(或复合EM菌、加强利生素、活力健等)B、高浓缩氨基酸(氨基酸肥膏、蛋白氨基酸营养液)+特效芽孢杆菌(或特效肥水菌、复合EM菌、高效利生素)。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C、活性生物肥(或生物肥水王、培藻生物素等)+特效肥水菌(或活力健、活水王)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②水色过浓,透明度过低(10公分以下)。表明塘水过肥、水中藻类老化、水体污染严重,此时易滋生病菌而诱发甲鱼疾病,以及溶氧偏低,易致甲鱼缺氧浮头,影响生长。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处理方法:有条件者先换水三分之一左右,然后用强效净水宝(或浊水净、浊水速净)进行净水解毒,用法用量按说明。第二天再用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复合芽孢杆菌、特效净水菌、活水王),进一步净水和稳定水色。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③水色浓黑或蓝黑,水面有“油镜”和大量气泡,水质胶粘。表明塘水已严重污染、恶化,病菌大量滋生。检验水体,多数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超标,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甲鱼中毒,或出现慢性、持续性死亡现象,甚至暴发传染性疾病引起大量死亡。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处理方法: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20-30公分,连续换水3-4天或直至水色变淡为止。然后选用病毒净(或菌毒净、水体菌虫杀、丰碘、强力碘、浓戊二醛消毒液、五黄抗毒先锋)进行消毒杀菌。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消毒后第二天上午泼洒解毒净水王或净水解毒宝、鱼虾解毒王进行解毒、净水和抗应激,下午使用除毒底净(或强效净水宝、净水除毒灵、浊水速净、浊水净等)进一步净水解毒和改良池底。第三至四天选用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复合EM菌、利生素及特效净水菌等)稳定水色或水质。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④蓝绿色或深蓝色水,水面有多量青绿色漂浮物。这主要是由于投料过多、水质过肥、塘水老化、导致“蓝绿藻”或“微囊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引起。常在水面形成蓝绿色的漂浮物,俗称“青微”或“湖靛”。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处理方法:用青苔速灭(或除草灭苔净)在下风口处将这些有害藻类杀死一部分(一定要局部处理),也可用浓戊二醛消毒液、克毒先锋或水体菌虫杀、消毒先锋等全塘泼洒杀死部分有害藻类(一定要在天气良好的上午使用),然后连续换水2-3天,每次换20-30公分,最后泼洒解毒净水王、净水解毒宝、鱼虾解毒王进行解毒净水,和选用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复合EM菌、加强型芽孢杆菌、特效净水菌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和稳定水质和水色。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⑤浑浊水或黄泥水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浑浊水或黄泥水主要是由于水中藻类少、水体不肥或存在有毒物质,水中藻类繁殖困难造成。而天气突变或大雨过后,引起藻类大量死亡;或长期使用消毒药和大量、多次喂抗生素,致使水中药物或有毒物质残留过多,以至不适宜藻类生长是重要原因。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处理方法:第一天上午泼洒“鱼虾解毒王”(或解毒净水王),下午泼洒净水黑宝(或净水解毒宝),以进行净水解毒,有利于肥水。第二天早上天气晴朗时泼洒蛋白氨基酸营养液(或高浓缩氨基酸)+蛋白氨基酸肥水膏,中午接着使用肥水型特效芽孢杆菌+活力健(或复合EM菌、活水王),同时适当加入新鲜清洁水体,以引进新藻种,激活有益菌群和老化藻类。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2)水温甲鱼是变温动物,适宜的温度为26-32摄氏度,以30°C生长快,低于15°C以下会冬眠。温度对甲鱼生长影响很大,对疾病发生也有关,须做好调控工作。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3)PH值•甲鱼适宜的PH值为7.5-9左右,超出此范围应进行调节。•若早上检验PH值低于7.5以下时,可泼施生石灰调节,每亩每米水深每次用8-10公斤,以少量多次使用为宜。•若早上检验PH值高于9以上,且水体看起来较瘦时,直接泼洒解毒净水王或绿威王、鱼虾解毒王、解毒威、绿水王等,进行调节即可。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若早上检验PH值高于9以上,且水体看起来较肥、较浓时,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蓝藻大量繁殖,并释放出多量的碱性物质引起。可选用青苔速灭(或除草灭苔净)分区局部使用,或用水体菌虫杀(或浓戊二醛消毒液、克毒先锋、消毒先锋等)适当消毒,以杀死部分有害藻类后,再泼洒解毒净水王或绿威王、鱼虾解毒王解毒,同时结合少量多次换水,最后用瘦水型枯草芽孢杆菌(或加强型芽孢杆菌、复合EM菌)稳定水质,抑制蓝藻的繁殖。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4)溶解氧要求在4PPM以上,不得低于2PPM,如不符合此要求,就要采取增氧措施,并加强通风透气及光照,尤其对温室养殖的甲鱼更要注意通风透气。在瀑雨和台风前后要特别注意防止缺氧。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5)氨氮要求含量在0.6PPM以下,不能超过1PPM,否则会引起氨中毒。氨氮的降解方法有:先选用鱼虾解毒王(或海中宝、除毒底净、除毒塘底净)泼洒,两小时后使用增氧池底净底(或粒粒氧),接着再选用降硝解氮菌(或净硝1号、枯草芽孢杆菌、活水王)进行降解,特别严重者泼洒强力包膜维C,同时多开增氧机将水体搅动,促进氨氮挥发。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6)亚硝酸盐要求含量在0.1PPM以下,不能超过0.2PPM,否则会引起中毒反应,亚硝酸盐的降解参照氨氮的降解法。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3、定期换水及注水,保持正常水位。对采用加温养殖的甲鱼场,由于养殖密度大,残饵及排泄物多,水质污染快,一般2-3天就要换水一次;对在室外自然养殖的甲鱼场,若密度不是很高,一般一周注水一次,一月换水一次即可。但如果水质变坏则应及时换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4、选用优质种苗,投喂优质饲料,提高甲鱼抗病力。种苗及饲料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甲鱼的生长速度及体质的强弱,而且与疫病的发生也有关系,因此要重视种苗和饲料的选择。此外,饲喂要定时、定点和定量,尤其高温季节要适当控制投喂量或采食时间。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5、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甲鱼虽然自身抗病力比较强,但由于高密度规模化养殖,发病率也非常高。所以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非常关键。我们建议一般外塘每平方米放养2-3只,温室每平方米放养20-30只。另外,稚鳖期间放养密度可适度增大,而亲鳖则以每平方米放养0.3-0.5只为宜,北方鳖种放养密度要稍低于南方鳖种。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6、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减少外面病原体的传入。坚持自繁自养,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做好隔离防范工作,谢绝无关人员进入,并在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对人员、车辆的进出进行消毒等,对于预防甲鱼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甲鱼疾病的预防--生态预防7、及时处置病死甲鱼
本文标题:甲鱼养殖技术PPT2010年5月18日常德技术交流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2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