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BC1046BC771BC476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洛邑春秋——因鲁史《春秋》(BC722-BC481)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兼并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1)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2)诸侯争霸,民族融合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基础落实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背景:周朝王室衰微。(2)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支配其他诸侯国。(3)过程①齐桓公称霸:称霸条件是实行改革,以“”为口号。标志事件是葵丘会盟。②晋楚争霸:晋文公称霸的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初称霸的是。③吴越争霸:吴王、越王是春秋后期的霸主,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尊王攘夷城濮之战楚庄王阖闾勾践阅读下列资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春秋争霸的实质目的是什么?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楚齐晋吴越一、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①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③外族入侵争夺土地人口支配别国1、齐桓公称霸称霸的条件2.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称霸标志:BC7中期葵丘会盟3.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过程:联合中原北御夷狄南制楚蛮1.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农业发展城濮之战看图说史1.重耳流亡2.楚成王的礼待3.晋军“退避三舍”4.晋文公终成霸主2、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BC7世纪后期-BC6世纪初)城濮大战晋文公称霸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3、吴越争霸1.人物2.概况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阖闾勾践卧薪尝胆而十年教训,越十年生聚,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伍子胥卧薪尝胆春秋后期问鼎中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避退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老马识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你知道下面成语典故吗?勾践1)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区域统一,有利全国统一2)削弱奴隶主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3)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4)各国为赢得战争,纷纷进行改革,促进于经济的发展5)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分封制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没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说“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春秋无义战”客观进步性(4)影响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背景:和田氏代齐,标志着七雄争霸的格局开始形成。三家分晋(2)过程①魏齐争霸:经过与,魏国削弱。②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秦军在中大胜赵军。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国前期卿大夫掌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发展,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便是例证。细节点拨齐楚秦燕赵魏韩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三家分晋战国七雄2.田氏代齐卿大夫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各国都城战国兼并战争规模更大更加频繁的原因1.东周王室进一步衰落2.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3.各诸侯国发展不平衡,战国后期统一趋势加强兼并战争齐魏交战BC4世纪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二是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一是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三是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四是促进了民族融合战国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不同:①、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出现②、春秋五霸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七雄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③、战争性质不同④、春秋时战争规模较小,战国战争频繁、剧烈⑤、春秋时各诸侯仍表面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战国时各国诸侯都成王,周天子已无足轻重。⑥、春秋战争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而战国的战争则是为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而准备。•[归纳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点性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诸侯之间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影响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3.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1)主要民族:中原有族,北方有、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2)融合的原因和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华夏匈奴比较分析10页和11页的地图,分析两张地图反映出的政治(国家情况)、经济(城市情况)和民族关系情况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⑴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代被韩、赵、魏三国所取代;宋、鲁、吴、越等国消失,形成战国七雄。⑶各国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⑵北方少数民族数目减少,出现了长城。说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纷纷崛起,夺取了政权;统一趋势增强。反映出民族融合加强,少数民族开始强大,南下骚扰中原,导致民族关系渐趋紧张。说明当时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的加强等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纷争融合春秋:诸侯争霸原因东周王室势力衰落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掠夺土地、人民,争做霸主概况: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出现三家分晋:晋韩、赵、魏田氏代齐:战国七雄:表现齐魏兼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秦赵兼并:长平之战齐、楚、燕、韩、赵、魏、秦性质:奴隶主阶级兼并战争性质:地主阶级阶级兼并、统一战争作用(评价)消极:灾难积极:经济、民族、制度、统一融合途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作用: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4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