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三国演义情节(一轮6-10回)
名著阅读复习第一轮《三国演义》6-10回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情节梳理填空】•董卓见吕布战败,联军气盛,决定用李儒之计,放弃洛阳,迁都长安。李傕(jué)、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发掘陵墓坟冢,抢了粮和金银财宝,杀了许多百姓,劫持着皇帝,往长安而去。•各路诸侯却按兵不动,坐失良机。曹操孤军追击,在荥阳遇到吕布和徐荣的伏兵,大败而回,险些丧命,幸得曹洪等人拼死相救。•董卓大军一走,他的部将便献了汜水关。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枚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孙坚心动,认为是自己要当皇上的征兆,乃托疾归江东。不想军中有人告密给袁绍,二人就此翻脸,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夺取玉玺,联军从此分裂。曹操打败后埋怨袁绍,见诸侯各怀异心,便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经典情节复述】•匿玉玺孙坚背约:•①董卓战败,火烧洛阳,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得玉玺)•②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归江东,另谋大事。(匿玉玺)•③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④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表,教他拦截孙坚讨玉玺。(讨玉玺)•⑤孙坚为此发毒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箭之下;后来毒誓应验。(发毒誓、背约)•【阅读研讨探究】•1.董卓劫献帝强行迁都长安,试对董卓此举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帝乃立国之本,劫帝就即是捉住号令诸侯之王牌,此反映了董卓飞扬跋扈、无视帝威的称帝野心,同时他无视群臣,广树异己,此狂傲举动为其败亡埋下伏笔。•(2)以应童谣,更是战事所逼,迫不得已,以迁都躲避锋芒,其称帝野心至死不泯。•(3)长安自古有崤函之固,想借天险苟延残喘,积蓄气力,以待天下之势好转,反映了他利令智昏,心存侥幸的心理状态。•2、董卓迁都时是如何对待百姓的?•参考答案:•杀富户夺财物、焚烧宫室、发掘陵寝、淫人妻女、夺人粮食、滥杀百姓,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董卓此举是对文化的戕害(仿佛是历史传统多种版本的“楚人一炬”),对生命的漠视,可谓残暴至极;•观董卓行事,是愚蠢强盗,不是权诈奸雄,民心尽失,焉能不败。(后人并称卓、操,孰知卓之不及操也远甚!)•3.在董卓败逃长安途中,讨卓联军驻军不动、各怀异心,然曹操却独袭董贼,此为意气之举吗?•参考答案:•并非完全是意气之举。•(1)虽有意气用事的一面,但更体现了曹公报国的赤诚之心。面对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位卑权轻的曹公却痛骂“竖子不足与谋”,愤然出击。败后感慨“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2)胸有大志,想树立自己在诸侯中的形象和威望。此时的曹公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想通过击退败逃之贼,救出献帝来邀功,抬高和确立自己的地位,为以后的事业开辟道路。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情节梳理填空】•十八路诸侯联军瓦解,袁绍与公孙瓒相约,联合进攻韩馥。韩馥投降了袁绍,袁绍便独自占领了韩馥的领地冀州。这引起公孙瓒的不满。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字子龙),袁绍与战不利。•赵云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其无忠君救民之心,故弃之而投公孙瓒,但不被重用。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刘备甚敬爱,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自此兄弟不睦,又向刘表借粮不能,遂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岘山以矢石打死孙坚。孙策(字伯符)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经典情节复述】•孙坚之死:•孙坚跨江击刘表,势如破竹。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背景)•刘表手下健将吕公奉命突围而出,引兵出城。孙坚仅仅带了三十余骑出营赶来。而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起因)•孙坚马快,单骑独来,被引入埋伏,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经过)•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年仅三十七岁。(结果)•【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试就本回内容分析赵云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1)弃袁绍投公孙瓒,有忠君保民之心;•(2)武艺高强,能在战争中扭转乾坤;•(3)和刘备惺惺相惜,为转投刘备张本。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情节梳理填空】•董卓暴虐无度,在长安任意杀戳。司徒王允与义女歌妓貂蝉暗设连环计(亦叫美人计),要借吕布杀董卓。•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经典情节复述】•大闹凤仪亭•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设下连环计,要借吕布杀董卓。(背景)•王允先将义女貂蝉许给吕布,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姬妾,心怀不满。乘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与貂蝉在凤仪亭相会。(原因)•貂蝉假意哭诉被董淫污、不能复事吕布。为吕布受他人之制而遗憾,吕布羞惭满面。•董卓回府后撞见吕布,怒而抢过吕布的画戟,掷戟刺吕布,吕布大惊而逃。(经过)•从此董卓、吕布二人反目。(结果)•【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王司徒能够成功施行连环计,原因何在?•参考答案:•(1)董卓残暴不仁:仗势欺人,凌辱百官,无视皇帝,权威几同天下,甚至大有取汉天子而代之之势。对待招安降卒,残忍无度,却谈笑自若。•(2)董卓、吕布父子俱是好色之徒:都垂涎于貂禅的美色,都想占为己有。•(3)貂禅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善观言察色。欲报司徒大人养育之恩,欲为大人排忧解难(深明大义,知恩图报)。•(4)王司徒设计周详,所行之事让董卓、吕布父子深信不疑。•(5)吕布有勇无谋,见利动心,好色忘义。•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司徒妙计,妙在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对付非常之人,当有非常之计!貂蝉,这个女子不简单……•貂蝉更早的含义:“蝉是古玉中十分常见的器形,并以打孔区分它们的用途,如头上打孔的为佩蝉;腹上打孔的为貂蝉;不打孔的是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唅蝉……”(见《王敬之说古玉》)貂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三国志》没有记载。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登场于《三国演义》第8、9、19回。•在小说中,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女,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随吕布来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终。•貂蝉在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连环美人计),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思考题2:就“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一事,简析董卓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1)骄横残忍。董卓闻孙坚已死孙策尚幼,遂不以为意。自号“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2)奢侈荒淫,贪色无忌。筑郿坞,役使民夫二十五万人;内盖宫室仓库;选少女800等。董卓自纳貂禅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情节梳理填空】•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求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经典情节复述】•王允连环计(注意与“大闹凤仪亭”比较)•董卓为乱朝政。(背景,原因)•司徒王允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先将美貌的义女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然后离间吕布,使之以为是董卓夺己所爱。(王允施计)•吕布大怒,在凤仪亭与貂蝉相会,貂蝉哭诉,令吕布对董卓心生嫌怨。(吕布中计)•二人幽会时被董卓发现,从此董吕二人反目。(董卓中计)•王允与吕布联合,诱使董卓离开长安,吕布杀死董卓。不久吕布被迫出走,而王允也被董卓部将杀死。(结果)•王允之死,可歌可泣。诗云:•“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这又可与弃家而逃的吕布形成对比。•【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吕布虽勇,然而无谋”,在这一回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董卓载貂禅而去,王允突然出现,吕布毫不怀疑。•(2)王允的几次佯惊,吕布信以为真,三言两语说出凤仪亭一事。•(3)王允说布盖世英雄受此侮辱,布则怒气冲天,要杀老贼。扶持汉室。•(4)攻打西凉兵时,轻敌自大,陷入重围,只好退兵,万般无奈,投奔袁术。•思考题2: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参考答案:•作者运用了铺陈的手法。去长安前后,多少次恶兆,他从不怀疑。可见,他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①去的夜晚,母亲做了恶梦,他认为是“惊报”。•②行不到三十里,车断轮,又行不到四十里,马断辔。他相信李肃之言,是将改乘玉辇之兆。•③又行间,狂风暴雨,昏雾避天,他相信李肃之言,是红光紫雾壮天威。•④长安夜里,小儿歌“十日卜,不得生”,他相信李肃言,预示“刘氏灭,董氏兴”。•⑤次日早晨,见一道士,他相信李肃言,是心恙之人。人物分析——董卓•性情刚猛,为人残忍。•野心勃勃,玩弄权术。•暴虐不仁,倒行逆施。•荒淫无度,罪孽难逃。•【谣谶】•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词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则深刻地表达了当时广大老百姓对误国权臣董卓的极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这首民谣是东汉人民对董卓整个人生的基本评价,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董卓对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董卓灭亡的原因•直接原因:因荒淫好色而死于王允“连环计”。•根本原因:狼戾贼忍,暴虐不仁。为满足个人私欲和野心,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董卓最终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杀下场,是应有的报应,作为历史的垃圾,他将永世遭到人们的唾骂和谴责。正如宋人苏轼所说:•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情节梳理填空】•李傕、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三次改葬卓尸。•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郭,各有胜负。•李傕、郭汜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曹操破黄巾军,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自此威名日重。操在兖(yǎn)州,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操接父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途中嵩被黄巾降将张闿所杀,操为报父仇,亲讨降将新主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经典情节复述】•报父仇曹操兴师:•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亲曹嵩到兖州,曹家一行四十余人途经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欲结好曹操,遂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黄巾降将张闿。他们杀死曹嵩一家,取了财物,逃窜他处。•曹操大怒,于是发誓要向陶谦报杀父之仇,一路杀戮百姓,包围徐州。•【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本回写曹操为父报仇去攻打徐州的事情,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印证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思想。反映了曹操的残暴。体现了作者抑曹兴刘的思想。•(2)用陶谦的仁厚来反衬曹操的残暴,为下面刘备救助徐州,陶谦三让徐州作铺垫。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情节(一轮6-10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4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