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岩佐茂的生态思想一、岩佐茂的简介(一)岩佐茂的个人介绍岩佐茂(1946年——),日本北海道人,现任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和言语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当代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环境思想家。从1989年起担任了日本科学工作者会议(JSA)东京支部的事务局长。日本科学工作者会议成立于1965年,是一个从科学的立场积极参与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组织。它的宗旨是追求社会的进步、生活提高和保护环境。自从担任日本科学工作者会议东京支部的事务局长以来,岩佐茂特别关注公害和环境问题。在他担任事务局长期间,收集了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资料,参加各种关于公害环境问题的研讨会,而且多次来中国访问,就环境问题与中国学者展开讨论,组织多次讲座讲述其对于公害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当时地球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正值1992年联合国地球峰会的召开,日本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岩佐茂作为日本科学者工作会议东京支部的事务局长,在参加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研讨会时收集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加之日本的公害问题一直存在,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开始出现。此时岩佐茂开始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开始研究。岩佐茂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正值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化、发展时期。岩佐茂可以说是把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日本的“第一人”,他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试图寻找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二)岩佐茂的主要作品岩佐茂教授与中国学术界交往密切,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环境”的专题讲座。他的主要著作有:《环境思想研究——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以及《哲学的现实性》、《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德意志意识形态诸方面》等。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哲学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环境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与价值问题》、《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流》、《世纪之交的环境问题》、《实践唯物论与生态思想》、《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等,北京大学教授郇庆治明确称其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这本著作。《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是岩佐茂关于环境保护思想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总结和分析了日本在消灭公害和环境保护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主要的理论和思想,指出了日本环境保护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同时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的优势、特点以及不足。这本著作对我们研究岩佐茂环境保护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岩佐茂的生态思想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生态学”阶段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中“控制自然”的重新解读,首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做了很好的辩护;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方法对造成生态破坏的“资本逻辑”展开了深入的批判;在探讨了生态保护的策略之后,又更进一层指出了生态危机的出路。(一)“控制自然”的实质——“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针对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基于生态破坏层面上对马恩“控制自然”理论的批判和指责,岩佐茂巧妙地转换思维,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创造性的解读了“控制自然”观念,还原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绿色的原貌。1.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中“控制自然”的理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也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过程”。岩佐茂认为,马克思这里所论述的观点不是支配自然,而是指劳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合理调节”,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控制。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以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它注重的是如何保护生态的实践,即如何实现对“关系”的控制,而非对“自然”的控制。2.对恩格斯“统治自然”的理解岩佐茂肯定恩格斯提到的“人的肉、血、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观点,并且认为这种观点与马克思的把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来把握的唯物论立场是相符合的。然而,对于恩格斯的“统治”自然和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的说法,岩佐茂进行了纠正,认为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对自然的“支配”和“统治”,不如说是对自然的“控制”。岩佐茂指出,恩格斯一方面说人对自然的“支配”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支配,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又未严格地加以区分,在他那里,这两个概念是混淆的。“支配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使另一方服从,而控制则是根据某种标准来衡量对象、自己或对象与自己的关系”,包括控制人类自身的力量和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生态破坏的根源——资本逻辑日本国内严重的产业公害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害产生原因的大讨论,根据宫本宪一的整理,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害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资本主义体制造成的,即“生产关系说”。对这两种观点,岩佐茂都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资本逻辑以及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源。1.日本国内对“公害”的界定及其原因的探讨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中对“公害”的定义是:“伴随着工业及人类其他活动在相当范围内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及恶臭所引起的与人体健康或者生活环境有关的危害。”这一定义不仅明确了公害的七项具体内容,而且指出了公害是“伴随着工业及人类其他活动”而产生的,把公害的原因归结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由于产业活动的兴旺发达、城市化的进展,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污染和破坏”。岩佐茂指出,仅从表面现象得出的这一结论容易导致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把技术、科学、工业化等看成是恶从而加以否定的反发展、反文明的保守主义;另一种是认为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害,从而容忍公害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公害,还不如说公害是由于只从追求利润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而采用新技术,或者说,在还未充分掌握预防公害对策的情况下,就推行工业化及现代化而造成的,应该研究的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及大规模开发、采用新技术的经济理由,而这个理由才是公害发生的原因”。2.资本逻辑及其主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岩佐茂认为,资本和劳动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具有强制性的运行逻辑,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逻辑指的是资本无限地追求利润,使自身增殖的资本本性,这种无限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内在的生产强制逻辑要求,并不可避免地催生消费强制逻辑。在经济学上,它所关注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交换价值,因此,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是其常用的手段。岩佐茂认为,资本的生产强制逻辑派生出了大量生产的经济体制,而大量生产必须以大量消费为前提,如果没有不断的消费,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因此,资本的消费强制逻辑就要求企业、厂商等用尽浑身解数来煽动人们的消费欲望,以把生产的商品推销出去。为此,他们通过五花八门的广告,层出不穷的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不断地给大众“制造”出众多的消费需求,并给人产生一种“这些需求都必须得到满足”的假象,结果证明资本家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如此,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还导致了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很多危害大、短期内又不易被“自然界物质代谢的破坏作用所解体”的废弃物被大量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扰乱,从而破坏了包括人与自然质料变换在内的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破坏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对于这种情况,岩佐茂一针见血地指出,生产力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并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要实现环境保全的经济增长,就必须用重视人的生存价值的生活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三)生态保护策略——构筑生活逻辑岩佐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彻底废除资本的逻辑,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么,要实现生态保护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实现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扬弃,并废除以利润为核心目的且主导生产的资本逻辑,构筑充分尊重人的环境权利、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生活逻辑。归纳岩佐茂的观点,对于生活逻辑的构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建立包含“人的尺度”的环境伦理观;变革“大量生产”的生产方式,建立环境优先的生产体制;克服“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采取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1.包含“人的尺度”的环境伦理观岩佐茂认为,所谓环境伦理指的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的伦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并且通过它们来界定的,因而不能避开人类的社会关系去抽象地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由于生活逻辑是与“人的劳动”的本性相一致的,因而在构筑生活逻辑时要重视“人的尺度”。“人的尺度”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点,以人为中心并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而是就价值论意义而言的。岩佐茂强调“人的尺度”也正是从价值论和生存论的角度出发的。2.环境优先的生产体制岩佐茂指出应当走内含环境视点的另一种工业化道路,这样的工业化一定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处融洽、和谐的。首先,必须明确环境优先的生产体制与经济环境发展的“协调论”的区别,即在协调经济和开发环境的问题上,存在着以经济开发为主导和优先考虑环境保全这两种方式,而后者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其次,在实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开发之前,对其影响进行事先调查和评估,也即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做到科学、公开、民主。最后,树立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建立循环型生产体系。岩佐茂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不能将回收再利用纳入单纯追求效率的市场原理之中,而应该彻底转变经济的存在方式,思考如何减少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怎样把废弃物当作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过程的回收再利用。3.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保证,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我们的健康和生存将会受到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因而,培养一种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生活方式由社会经济体制所规定,但同时二者又相互依存。一方面,在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活方式所依赖的各种条件中,社会经济体制的因素起到了最大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并不是既成不变的,而是在人们的活动中不断发生变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密切相关,所以,要实现从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向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对造成这种生活方式的大量生产体制动手术。因此岩佐茂提出,生活方式的变革应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统一起来。(四)生态危机的出路——生态社会主义岩佐茂指出,虽然与资本逻辑的斗争能够缓解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实现社会体制的变革,构筑废除了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社会。“既然社会主义以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异化为己任,那么,就必须回答如何克服现实中资本主义的环境问题。如果说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岩佐茂认为,社会主义是生态危机的出路,并且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生态社会主义。1.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许多持生态社会主义论的学者把生态学原理与市场原理对立起来,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相反的、不相容的,“市场只是为扩大生产而建立的体制”。岩佐茂指出,这种思想的根源是把市场片面地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如果把市场看作是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场所,那么在资本主义以前市场就存在了。在市场最初的交换形态中,虽然也有物与物的交换,但市场确立的同时作为商品交换中介的是货币,货币存在的地方就有市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分工、交换,因而也必然存在着货币,
本文标题:岩佐茂生态思想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