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9-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讲)
1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9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1.审题: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摸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2.解题:解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答题范围和要点。解题的能力要求是处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3.答题: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方法一图解法图解法是指将没有图或有图但需要转换的试题,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在答题时理清思路,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答题中正确画出辅助思考的图形,问题便迎刃而解。1.方法概述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增分策略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1)绘图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例1】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4时30分时,全球仍处于3月31日的地区占全球的()。A.1/2以上B.1/2以下2C.1/2D.3/4【解析】本题看似简单,但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将其转换为图像的形式,则直观得多,我们可借助下面的简图进行分析: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4月1日4时30分时,向西的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分别是4月1日的3时30分、2时30分、1时30分、0时30分,东三区则为3月31日23时30分。图中箭头处为3月31日和4月1日的分界线,由该箭头向东至180°经线的区域都是4月1日,而箭头以西的范围都是3月31日。选A。【答案】A(2)辅助线法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例2】读某河流位置及其等高线图,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是()。A.100、500B.500、300C.100、250D.500、250【解析】如图作L1和L2两条辅助线,沿L1观察、分析,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应为谷地,其两侧地势较高,且等高线一般都是向高处弯曲的,因此L1与等高线a的交点数值应高于300,根据选项,应为500;再沿辅助线L2观察,辅助线L2与300米等高线、等高线a(500米)交点的高度分别为300米、500米,根据L2上越向b点附近高度越低的趋势,300米闭合等高线内的b点海拔较周围低,因此b点海拔应低于3003米。D选项正确。【答案】D【变式探究】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1)~(2)题。【解析】本题中的图像只是给出了地球上的晨线,缺少解答问题的其他相关信息,在解题时一是要通读题干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完善图像;二是对完善后的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关键信息,如赤道、经纬度、地球自转方向等(见右图)。(1)b是晨线的中点,说明b位于赤道上,而晨线与赤道交点(b)的地方时为6时,故C错。b点的经度为50°E,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国际标准时间:6时-(50°-0°)×4分/°=2时40分,故A正确。根据a、c为晨线的顶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可知,a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c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故B、D错。选A。(2)物体运动过程中,a→b位于北半球,向右偏;b点位于赤道上,不偏转;b→c位于南半球,向左偏,故C正确。【答案】(1)A(2)C4(3)图图转换法图图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例3】下图中A、C、D、E四点均在赤道上,ABC为北半球晨昏线,B为AC中点;D点与E点经度相差180°,且DBBE,D点位于昼半球。回答:当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时,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解析】据题意和题图,B是北半球晨昏线中点,应是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D、E应在同一经线圈上,D在昼半球且DBBE,说明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作转换图如右图:B点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时,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5时44分,可计算出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答案】(64°E,23°26′N)【变式探究】读图(单位: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解析】根据甲、乙之间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绘出甲、乙两村之间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由剖面5图可知,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南方向。【答案】A方法二因果联系法1.方法概述因果联系是地理联系中最常见的联系,这种联系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既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和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法是地理选择题中最常用的综合判断方法。2.增分策略在解答因果联系类选择题时,同学们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因果联系类选择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解答。①选项是否正确: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②有无因果关系: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③因果倒置: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例1】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气温较低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辐射之害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该善加保护D.能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解析】本例中A选项是因果型表述,但是,臭氧层温度较低,并不是因为臭氧能反射紫外线,因此,其因果关系是错误的,应排除。B选项中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而不是散射紫外线。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正确选项为D。【答案】D【例2】20世纪初,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得到飞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6A.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B.培育良种牛C.气候温和,草类茂盛D.潘帕斯草原土地租金低【解析】本题不少同学误选了B、C、D。潘帕斯草原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与它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和阿根廷人所做的努力(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作物)是分不开的,乍一看,好像A、B、C、D都对,但只要认真推敲便知,本题并非统指阿根廷牧牛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专指20世纪初其迅速发展的原因,这很显然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海上冷冻船,一下子扩大了阿根廷牛肉的销售市场,其余三项与此都没有因果关系。正确选项为A。【答案】A【感悟提升】利用因果联系法解决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该类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另一种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该类试题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还可以是多因多果。解答因果型选择题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因果联系类型,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溯因;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还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二是获取图文信息,并调用知识进行思维链接,确定四选项与题干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例3】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2)题。(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7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海拔高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解析】主要考查秘鲁地理知识,秘鲁虽然处于低纬度地区,但受秘鲁寒流影响比较大,气温不高,多雾,降水少,沙漠地区广布。(1)秘鲁不处于西风带,A错;沿海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B对;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容易形成雾,C对;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形成雾;D对。(2)秘鲁沿岸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利马虽地处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温度比较低,B对;利马处于沿海地区,海拔低,A错;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不是原因,C错;不存在冷空气入侵,D错。【答案】(1)A(2)B方法三排除法1.方法概述排除法是同学们在解答选择题时采用最频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此即所谓的“去伪存真”。排除法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如有的题目中列举的地理现象比较多,难以直接进行判断,这时可以运用排除法。此外,对于同学们感觉不太熟悉的题目,不太熟悉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可提高正确率。2.增分策略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选项,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解题时要把每个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把一些较易判定、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选项中找出正确的选项。通俗地讲,先捏软柿子(先判断容易的选项,再判断有难度的选项),拣出烂柿子(排除错误的选项),吃掉好柿子(选择正确的选项)。一般有三种情况:(1)排错法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8【例1】下列现象在12月可能出现的是()。A.新加坡昼长夜短B.新加坡昼短夜长C.拉普拉塔河进入枯水期D.印度河进入丰水期【解析】该题A、B选项恰好相反。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均是昼夜平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其他时间均不可能昼夜平分。12月不是春秋分日,新加坡不在赤道(在北半球),那么答案取A、B之一。所以我们就排除C、D两选项。该月是1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相反,所以选B。如果不能马上确定答案是A、B两者之一,那么就只能逐步排除。拉普拉塔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所以夏季多雨,为汛期,冬季少雨,为枯水期,12月为南半球夏季,拉普拉塔河进入丰水期,同理推出D选项叙述也是错误的。【答案】B【变式探究】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水土保持和水利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9-突破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8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