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模板工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一)轴线偏位拆模后,发明混凝土柱、墙实际地位与建筑物轴线偏移。(二)变形拆模后发明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肚、缩颈或翘曲现象。(三)标高偏差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生砼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四)接缝不严模板间接缝大,造成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沿接缝出现蜂窝、露筋。(五)脱模剂使用不符合要求拆模后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不清理面板就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六)模内清理不符合要求模内残留木块、碎砖等建筑垃圾,拆模发明混凝土有缝隙夹杂层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七)洞口下口部位混凝土未充满剪力墙处的洞口下口模板混凝土未充满,形成空腔。(八)柱模板缺陷1)爆模:柱身鼓肚,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或模板面斜向;3)柱身扭曲。(一)轴线偏位1.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2.原因分析:1)轴线放线错误;2)柱墙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发生偏位后不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3)支模时,不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总垂直度控制措施;4)模板刚度差,水平拉杆不设或间距过大;5)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偏位。3.预防措施:1)模板轴线放线后,要有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方可支模;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限位措施,如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5)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6)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二)变形1.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肚、缩颈或翘曲现象。2.原因分析1)支撑或加强肋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2)组合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墙模板块间无连接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或螺栓间距过小;4)竖向承重支撑地基土未夯实、不垫板、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撑下沉;5)门窗洞口内模板对撑不牢或间距过大;6)梁柱模板未设斜撑或斜撑间距过大,梁侧模板不能抵抗混凝土侧压力胀模;7)浇捣墙、柱砼速度过快,一次浇筑高度过高或过振。3.预防措施1)模板及支撑设计时,要将荷载考虑足,并有余地,以保证模板及支撑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2)梁底支承间距应保证混凝土施工时不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措施,垫放通常木方或槽钢,保证支撑不下沉;3)梁底到板底距离大于700时宜设置对拉螺栓,用3形扣将双钢管及木方次肋拉牢,并按要求设置斜撑;4)浇筑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筑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但不能过振;5)梁、墙上口要设置临时卡具,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模板上口的高度;6)梁板跨度大于等于4米时,模板中间应按设计要求起拱;悬挑构件端部必须起拱。(三)标高偏差1.现象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生砼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2.原因分析1)每层楼无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不按标记施工;3)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面层厚度。3.预防措施1)每层楼均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先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楼梯踏步模板施工前一定先明确建筑做法厚度。(四)接缝不严1.现象模板间接缝大,造成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沿接缝出现蜂窝、露筋。2.原因分析1)木模板制作粗糙,造成拼缝不严;2)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将模板胀开;3)模板变形不及时修整;4)模板接缝措施不当;5)模板尺寸不对,错位。3.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浇筑混凝土前,先浇水润湿;2)定期对模板尺寸进行检查,及时校正;3)模板间小缝隙采用海绵条补缝,缝隙宽时采用木条补缝;4)梁柱交接部位要尺寸正确,支撑合理,拼缝严密。(五)脱模剂使用不符合要求1.现象拆模后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不清理面板就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2.原因分析1)拆模后不及时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2)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漏涂,或涂膜过厚;3)使用废机油污染钢筋、混凝土,从而影响混凝土装饰面层质量。3.预防措施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残余砼,然后再刷脱模剂;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即便于脱模也不影响装饰;3)脱模剂涂刷均匀,以2遍为宜,以防漏刷。(六)模内清理不符合要求1.现象模内残留木块、碎砖等建筑垃圾,拆模发现混凝土有缝隙夹杂层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2.原因分析不设清扫口及未进行认真清理3.预防措施按要求设置清扫口,封模前,应将模板内的建筑垃圾清理干净。(七)洞口下口部位混凝土未充满1.现象剪力墙处的洞口下口模板混凝土未充满,形成空腔。2.原因分析底侧模板未设排气孔,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3.预防措施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底模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八)柱模板缺陷1.现象1)爆模:柱身鼓肚,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或模板面斜向;3)柱身扭曲;2.原因分析1)柱箍不牢,或混凝土侧压力将模板胀开;2)柱子支模不拉通线,柱子加固不牢;3)模板加固四周不均衡;3.预防措施1)成排柱子,应先在底部弹好轴线及模板位置线,加固时要不断调整,使柱模板上口轴线距离偏差不大于5mm;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沙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其产生原因: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石子、水泥、材料加水不准造成沙浆少,石子多。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抹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均匀、不密实。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造成石子沙浆离析。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⑤模板缝隙不严密,水泥浆流失。⑥钢筋较密,使用石子粒径过大或塌落度过大。防治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作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和均匀,塌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不超过2米,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处理方法:小蜂窝:先洗刷干净,用1:2或1:2.5水泥沙浆摸平压实.较大的蜂窝先凿去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的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摸沙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2麻面问题麻面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漏筋现象。其产生原因: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等杂物,造成的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坏。②模板未洒水湿润或湿润不够,造成构件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被吸去失水过多。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④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防治措施: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杂物,模板缝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包装胶带或腻子堵严,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不漏刷,混凝土分层均匀振捣密实,并用木锤敲打模板外侧使气泡排出为止。处理方法:表面无粉刷的就在麻面局部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石子沙浆,将麻面摸平压光。593孔洞问题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产生原因。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洞和埋深件处,混凝土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注上层混凝土。②混凝土离析,沙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③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防治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洞口两测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落入混凝土中的工具等杂物应及时清理出来。处理方法:将孔洞周围松散的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4漏筋问题漏筋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架、立筋、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其产生原因:①灌注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漏。②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沙浆不能充满周围造成漏筋。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漏浆。④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处混漏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漏筋。防治措施:浇灌混凝土时,应保证钢筋位置准确和保护层厚度;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的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米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捣棒振捣;如有踩弯应及时修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处理方法:表面漏筋:刷洗干净,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沙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先刷洗干净,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本文标题:模板工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9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