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名著导读及训练《儒林外史》ppt课件(214张)
《儒林外史》: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儒林外史》读书方法指导——讽刺作品的阅读讽刺作品的阅读(1)体会批判精神。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以揭露某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探究其荒谬的本质,间接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2)欣赏讽刺手法。想象和夸张是讽刺小说中最常用的手法,另外则是生活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冷峻的白描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3)体会讽刺小说的格调。小说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其特征,但喜剧性因素,甚至荒诞闹剧因素又与悲剧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作家作品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他少时就有文名,聪颖善诵,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但却因不善于巴结上司,最终被罢官回乡。父亲的遭遇使吴敬梓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吴敬梓也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8岁时,他去滁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所以即使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他也拒绝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二、写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的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他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期间,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取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因此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里士人们。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者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一、深入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阅读导航二、分析《儒林外史》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作者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先例。三、从作品细腻深刻的描述中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作者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提纲挈领提炼线索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作品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小说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为止,一百多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作品结构楔子(第一回)第一部分(第二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娄氏公子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主体部(第二至五十五回)第二部分(第三十一至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和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作品结构第三部分(第四十七至五十五回):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唯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结尾(第五十六回)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作品主题《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名士的虚伪卑劣,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另一方面,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善良人物诚挚深厚的爱心,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鲁迅把《儒林外史》看作是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说其“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的意思是说,吴敬梓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描绘的时候,能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揭露社会弊端,批判的锋芒尤其指向士林阶层。行文诙谐又哀伤,讽刺尖锐又婉转。这使《儒林外史》成为第一部能称得上“讽刺小说”的作品。在对精彩段落进行赏析后,他又总结道:“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足见其对《儒林外史》评价之高。名家点评这部小说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段,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名著缩微元朝末年,有一少年名叫王冕,他家境贫寒,但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他决定回乡,奉养母亲直至母亲去世。当时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一统了天下。因为王冕曾指点朱元璋治国之道,有人传说朝廷要请王冕做官,他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第一回考点情节联系危素出生于寒苦之家,年轻时读书、应试均不顺利,不惑之年始步入仕途。他耗费了24年的时间才缓缓升迁到一品大官,其荣耀在元末汉族士人中是少有的。洪武三年,危素无故遭弹劾,被发配去为忠心仕元的余阙守墓。吴敬梓选取危素这一历史人物,正是以他的仕途之达与结局之悲惨进行对比,从而否定功名富贵。艺术特色(1)对比映衬:危素与王冕的同时出现,构成了一反一正的对比映衬——①危素隐忍执着地奔竞于功名之途;而王冕却逃官避官,宁愿隐居于山清水秀的乡村。②危素为功名而煞费苦心;而王冕却在乡下安贫乐道、箪食瓢饮而不觉其苦。艺术特色(2)侧面描写:作者借荷花和题诗,反映王冕纯洁高雅的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节操。(3)铺垫:小说第一回描述王冕夜观星象,看到贯索犯文昌,预示一代文人有厄,暗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隐括全书,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申祥甫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六十余岁的周进。申祥甫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周进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他们以为是周进所为,因而辞退了周进。后周进随姐夫金有余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定要去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周进才到天字号,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第二回考点情节联系周进撞墙,描绘了士人被科举制捉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处。由于前面用周进所受的种种屈辱做铺垫,揭示其久不得志的心境,醉心功名而功名无望,撞墙一段就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艺术特色周进出场时的外貌描写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语言简洁精练:如写周进的“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语言精练生动。又如描写周进的痛苦无奈:一个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屈辱,精神失常的穷书生到省城参观贡院时:“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这句话着实写活了周进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周进苦读几十年书却毫无用武之地的痛苦。阅读体验本回讽刺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丑陋现象。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周进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过了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好不辉煌!他到广州上了任,亲自审阅文章,看了范进的文章三次,因可怜他而录取,定为第一名。原来这范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家里境况已是穷困潦倒,无以为生了,靠着丈人胡屠户救济,却也常遭胡屠户辱骂。范进瞒着丈人去乡试,结果考中了举人,众乡邻都来贺喜,张乡绅来结交,赠予银子及房子。胡屠户现在见了女婿也低头哈腰了。第三回考点人物形象(1)范进: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里却热恋功名,追求利禄,奴性十足,卑怯懦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2)胡屠户:他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范进中举前,被他视作“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随意辱骂;范进中举后,他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3)张乡绅: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物,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也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有“万贯家私”,“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可见其是个地主兼官僚,地方大土豪。他笼络范进,扩大势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剥削阶级的反动虚伪而又狡诈卑劣的面目。艺术特色(1)本回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①范进中举前的穷困潦倒和中举后的富贵荣华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②范进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2)讽刺手法的运用:文章通过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发疯时狼狈不堪的丑态,正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进的丑恶形象的无情揭露和讽刺。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和家饰,兴奋过度而亡。合城绅衿,都来吊唁。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不巧,知县下乡相验去了,二位不好进衙门,只得在一个关帝庙里坐下。严贡生在庙里宴请了二位,这位严贡生,是个“忝列衣冠”的贡生,他在乡里强买强卖,巧取豪夺。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作“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
本文标题:名著导读及训练《儒林外史》ppt课件(214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0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