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黄陂区罗汉中学易宇华430315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新教材在编排顺序上与旧教材基本一致,都是上承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下接有理数的除法及乘方运算等内容,其中有理数的除法是转化成有理数乘法运算进行的。有理数乘法在整个有理取运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教材更加注重设置情景,从实际问题人手,引出新知识,重视渗透建模意识。旧教材直接给出模型,利用“向量”观念说明,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2、能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能力目标:1、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个环节,探究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2、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的自主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运算。四、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五、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师:我想提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小学学过两个正数可以相乘,一个正数和零也可以相乘,那么两个负数、或者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或者一个负数与零是不是也可以相乘?(学生开始议论)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相信能相乘,应该可以相乘,但是如何相乘?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它与我们小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如何2建立有理数乘法的问题,开始今天的探索。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法)(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师:我们学习了负有理数之后,如何进行乘法运算呢?(多媒体演示:一只训练有素的青蛙每跳一次可以跳2分米,规定向东跳为正,向西跳为负;和跳动的方向一致的次数为正,否则为负。)下面让这只在数轴上原点待命的青蛙,完成如下操作,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所学过的知识列式表示?发令:向东跳,并且连续跳3次生1:记作:(+2)×(+3)=十6发令:向西跳,并且连续跳3次生2:(—2)×(+3)=—6发令:向东跳,但青蛙不听指挥,反向跳3次生3:2×(-3)=—6发令:向西跳3次,结果青蛙反向跳3次生4:(-2)×(-3)=6发令:向东或西跳3次,结果青蛙累了,没有跳生5:(+2)×0=0或(-2)×0=0【评析:这样的处理,可以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符合农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主动地投入到“青蛙运动”的研究中,去观察、分析、操作,进而解决“青蛙运动”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此时就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去比较、去发现生1和生2的关键所在,即“方向”不同,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三)分析探究形成法则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比较(1)一(4)式中,左边两个因数各是什么符号又是什么符号?这些式子中,因数的绝对值和积的绝对值有什么联系?(1)(+2)×(+3)=+6;(2)(一2)×(+3)=一6;(3)(+2)×(一3)=一6;(4)(一2)×(一3)=+6。生:(1)式是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2)式是负数乘正数积为负数;(3)式中正数乘负数积为负数;(4)式中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生:因数绝对值的积正好等于积的绝对值,若有一个因数为零,则积为零。师: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请同学们再归纳一下,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究竟3是怎样的?生: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师:还有补充的吗?生: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师:归纳得很好,我们一起再来看一遍。(教师多媒体展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师:请大家自编三道你理想中的有理数乘法运算题,再和同桌交换解答,并把你认为最典型的好问题推荐给大家,(学生埋头做,约3分钟)生: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评析:上述四个算式,都是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结果,对于法则的正确认识也就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类比四个算式中积的符号与乘数之间的符号关系,以及积的绝对值和乘数绝对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法则。】(四)应用法则例2,引导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算式.训练学生初步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学法指导,先确立积的符号,再确立积的结果。例3,让学生体会,倒数的定义在有理数范围内继续延用,从而扩大了运算中数的范围,揭示了数的通性。【评析:因为有了前面的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做铺垫,若按部就班地就会显得呆板和重复,所以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在引导学生解答了两例之后,由学生自主提问,大胆开发学生资源,鼓励学生创新,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关键之所在。】(五)作业布置练习1,第39页练习1、3练习2,设置了一组综合训练:第4题是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法则的运用能力;第5题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的,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练习3.让学生认识,任何数与。相乘,结果仍等于o练习4,阅读课本,出示课后思考题:1〉若地面上两只蜗牛的爬行速度分别是每分钟2cm和3cm,那么3分钟后它们4;即巨多远?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运动,如“小汽车的运动”,“人的运动”等。你能否借助其它事例,编写一道有关“方向”或“时间”问题的乘法应用题?2〉树高10m,若蜗牛白天上爬4m,夜晚又下滑3m,想一想,它要几天才能爬到树顶吃到葡萄?4【评析:依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虽是重点但并不太难,若在课内做大量的训练显得多余,故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组课后思考题,既能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六)归纳小结(学生总结后,教师归纳)本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一”,即:一个法则(有理数乘法法则),一个定义(倒数的定义),一种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总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人的终身发展。就人的培养目标而言,着重于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的传授、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培养目标的旧观念。而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确立了课堂教学必须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过去那种只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要自主地参与整个过程,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这一点上,老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学生作出指导。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特别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探究任务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交流,并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大胆地猜测提问,你问我答,你交流我补充。一堂“法则”课就这样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活跃气氛中得到了应有的效果。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不费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对“有理数乘法则”的掌握。最后,采用课本上内容补充思考题的形式巩固新课,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教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3)罗汉中学“MM三环课堂教学模式”成果,《成才》杂志,武汉出版社2000年9月。
本文标题:有理数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1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