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有机酸碱理论•1、酸碱概念的发展•1663年(英)Boyle,R.•酸具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变红•碱具有苦涩味,能使红色石蕊变蓝•18世纪后期,从物质内在性质认识酸碱•1781年(法)Lavoisier,A.L.•酸是一类含氧化合物,氧——酸素•19世纪初,HCl,HI等被发现•1811年Davy,D.P.•提出“氢是酸的基本元素”的论点2、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1、酸碱概念的发展•19世纪后期,近代酸碱理论开始形成•A、1889年Arrhenius,S.A.水-离子论•20世纪•B、Franklin,F.C.溶剂论•C、Bronsted,J.N.----Lowry,T.M.质子论•D、Lewis,G.N.电子论•E、Pearson,R.G.软硬酸碱理论2、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2、Arrihenius离子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称为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称为碱•局限性:•不能解释非水体系和非溶剂体系的问题(1)C2H5O-Na+溶于乙醇(2)2Na+2NH32Na++2NH2-+H2(3)NH3(g)+HCl(g)NH4+Cl-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3、Bronsted,J.N.---Lowry,T.M.质子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酸碱反应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H2PO4-H++HPO42-NH4+H++NH3CH3COOHH++CH3COO-共轭酸共轭碱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质子论离开溶剂而从物质能否授受质子给酸碱下定义,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大量的C-H,O-H,N-H,S-H,P-H键,因此,可以用质子酸碱的强弱来判断它们的反应活性•质子酸碱的强弱可以用pKa的大小比较判断•pKa值越大,则酸性越弱•pKa值越小,则酸性越强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4、Lewis,G.N.电子论•凡能接受电子对的任何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统称为酸——电子接受体•凡是含有可供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统称为碱——电子供体H3O++[:OH]-2H:OHCu2++4[:NH3][Cu(:NH3)4]2+BF3+:NH3F3BNH3酸碱酸碱络合物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Lewis,G.N.电子论的局限性•1)标准不同,强度不同;•2)范围过于广泛,不便于区分酸和碱中存在的各种差别H+:NH3+:OH-:NH3+H+:OH-::OH-比:NH3强Ag+OH-+2:NH3[Ag(:NH3)2]+OH-:NH3比:OH-强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醇、酚、羧酸、(磺酸)是典型的有机酸•它们与水和碳酸的酸性强弱顺序如下:•醇水酚碳酸羧酸(磺酸)•pKa15~1815.7~10~6.35~5-1•问题:为什么酚的酸性比醇强?羧酸的酸性比酚强?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酚的酸性比醇强是因为苯基的共轭作用OHOHORHORHOHp-共轭ORHOOOOO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羧酸的酸性强于酚则因为羧基中羰基的吸电子作用,削弱了O-H键OHp-共轭RCOOHp-共轭RCOOCROOCROO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利用醇、酚、羧酸酸性强弱不同以及与水和碳酸的酸性差别可以分离纯化它们•醇有机相醇有机相:醇•酚酚水相:酚盐酚•羧酸水相羧酸盐羧酸NaHCO3HClNaOHCO2H2O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同类型的有机酸,其结构的不同酸性也不同•液相中醇的酸性次序为:CH3OHRCH2OHR2CHOHR3COH即:CH3OH10醇20醇30醇•气相中,酸性次序则恰恰相反:R3COHR2CHOHRCH2OHCH3OH即:30醇20醇10醇CH3OH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醇在气相与液相酸性顺序的不同在于:•气相——表现了烷基吸电子的本质•液相——受溶剂化作用影响•30醇的空间位阻较大,相对溶剂化作用弱,烷氧基负离子(RO-)的稳定性减弱,酸性减弱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酚而言,苯环上取代基不同,酸性不同•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强•给电子基团使酸性减弱O2NNO2OHNO2O2NNO2OHO2NOHpKa7.154.090.25OHOHOHOHCH3CH3CH3pKa1010.2910.0910.26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如何理解烷基的给电子作用•——超共轭作用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烷基取代乙酸的pKa进一步说明了烷基给电子作用CH3CH2COOH4.88(CH3)2CHCOOH4.86(CH3)3CCOOH5.05CH3COOH4.76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苯环上取代基位置不同影响也不相同氯主要表现为吸电子诱导效应——随着距离增加迅速递减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硝基则是吸电子诱导与共轭共存——共振结构ONO2ONO2ONO2ONOOONOOONO2ONO2ONO2ONO2ONO2ONO2ONONO2OOONOO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类似的规律存在于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的影响COOHCOOHCOOHCOOHNO2NO2NO2pKa4.202.213.493.42COOHCOOHCOOHClClCl2.923.833.97取代基的电子效应effect)诱导效应(inductive——键的极性通过sigma键传递的作用共轭效应(conjugativeeffect)——相邻p轨道电子的离域运动场效应(fieldeffect)(略)——合适的空间距离的基团间静电作用•给电子诱导效应——取代基与碳成键的电子对偏移向碳的诱导效应•吸电子诱导效应——取代基与碳成键的电子对偏移向取代基的诱导效应诱导效应XCR3吸电子诱导效应标准Y给电子诱导效应HCR3CR3吸电子诱导效应同一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外电子层的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F—Cl—Br—I—OR—SR—NR2—PR2诱导效应吸电子诱导效应——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增加-F-OR-NR2-CR3——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以s轨道成分多者吸电子能力强(spsp2sp3),如:CCRRCCR2R2CCR3诱导效应•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强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强给电子诱导效应(CH3)3N(CH3)3P(CH3)2SOCOO诱导效应各基团的诱导效应顺序为:吸电子基团:NO2CNFClBrIOCH3OHC6H5H给电子基团:(CH3)3C(CH3)2CHCH3CH2CH3H请参阅教材表4-7部分取代乙酸的pKa值诱导效应•由于相邻p轨道的重叠而产生的电子间的相互流动称为共轭效应(降低体系能量)H2CHCHCCH2H2CHCCl-共轭效应p-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给电子共轭效应——能增高共轭体系的电子密度-NR2-OR-F;-O-OR;-F-Cl-Br-I吸电子共轭效应——能降低共轭体系的电子密度-NO2-SO3H;-CN-SO2NH2;-CHO-COR-COORCONR2-COOH;-C(=O)R-C(=N)R-C(=CR2)R共轭效应•当一个基团显示有诱导效应又有共轭效应时,则整个基团表现出的电子效应是两种效应的总和取代基的电子效应NH2NClOO电子效应总和给电子吸电子吸电子取代基产生的诱导效应一般对苯环的邻位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共轭效应则对邻对位产生更大影响。5、典型有机酸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苯环取代基的影响要仔细作出分析比较COOHCOOHCOOHOHOHOH2.984.084.57COOHCOOHCOOHOCH3OCH3OCH34.094.094.47COOHpKa4.20COOHCOOHCOOHCH3CH3CH33.914.274.38pKapKaOHOCO6、典型有机碱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典型的有机碱主要是胺•——胺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可以接受质子•其碱性强弱可以用pKb来表示•——pKb值越高,碱性越弱BBHKbH+6、典型有机碱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苯胺的碱性大大弱于脂肪胺,是因为苯胺中氮原子上孤对电子与苯环的大pi键有一定的作用•脂肪胺的碱性强于氨,因为烷基的给电子作用NH34.76CH3NH23.38CH3CH2NH23.36C6H5NH29.40NHH6、典型有机碱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伯胺、仲胺和叔胺中仲胺碱性相对最强•——这是因为烷基的给电子作用,使得仲胺碱性大于伯胺,而叔胺虽然多了一个给电子烷基,但因为空间位阻的关系,溶剂化作用减弱,碱性反而减弱。Et2NHEt3NEtNH2NH3CH3N+HHHOH2OH2OH2CH3N+CH3HHOH2OH2CH3N+CH3CH3HOH27、其它有机化合物与质子酸碱表4-11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pKa值RC=CH结构式≈pKa结构式≈pKaRSO3H-1RSO2CH2R23RCOOH5RCH2COOR25ArSH7~8RC=CH25ArOH10RCH2CN25RCH2NO210RNH235RSH10PhCH2R41RN+H310.5R2C=CR-CH2R43ROH15~18R2C=CH244RCOCH2R16~20RCH3507、其它有机化合物与质子酸碱•羰基化合物的alpha-氢的酸性与缩合反应•有机化合物中的常用碱试剂的碱性强弱顺序:RLiPhLiRNHNaR3ONaCH3ONa表4-11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pKa值RC=CHCHCOBH2CCOCCOCOCOCCOHBCOHCCO7、其它有机化合物与质子酸碱•环戊二烯的sp3碳上的氢的pKa为16,其酸性与醇相当,说明芳香环戊二烯负离子十分稳定,进一步佐证了芳香结构的稳定性•pKa162023•ROHRCOCH2R•15~1816~20表4-11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pKa值RC=CHHHHHHH8、有机化合物中路易斯酸碱相关的问题•n-供体:•pi-供体:R2CCR2RCCHROHRNH2RSHNO2O2NNO2+NO2O2NNO2AlCl3+Et2O:Et2O:AlCl3AlCl3+NNAlCl3三、有机化合物的酸碱问题•一般我们所说的酸或碱都是指离子论或质子论范畴的酸或碱,当使用路易斯酸或碱这个名称时,就表示它和一般所指的质子酸或质子碱有所不同。HSAB(HardandSoftAcidsandbases)软硬酸碱理论一、理论原理•HSAB由1963年美国化学家Pearson根据Lewis酸碱理论和实验观察而提出•应用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催化反应、化学键理论等方面Lewis酸碱软酸碱:与硬酸碱相反交界酸碱:界于软硬之间硬酸碱:正电荷高、极化性低、体积小、难氧化、不易变形H+LiNa+K+Be2+Mg2+Ca2+Al3+Fe3+Cr3+Sn4+SI4+BF3BCl3B(OR)3AlCl3AlH3Al(CH3)3RCO+CO2RSO2+ROSO2+Fe2+Co2+Cu2+Zn2+B(CH3)3CaH3R3C+C6H5+Sn2+Pb2+B3+HO+Sb3+BI3+SO2Cu+Ag+Hg+Au+Pb2+Cd2+Hg2+Pt2+BH3CH3+RS+RSe+HO+RO+I+Br+I2Br2CH2H2HO-ROHRO-R2OCH3COO-COO2-NO3-O2-PO43-SO42-ClO4-F-Cl-NH3RNH2R2NHRNH2C6H5NH2N2N3-NO-SO32-Br-H-R-R2SRSHRS-CN-I-SCN-S2-R3PR3As(RO)3PC2H4C6H6CO硬酸交界酸软酸硬碱交界碱软碱B3++F-H-return类聚效应:•HASB原则:硬亲硬,软亲软,交界酸碱两边管生成物稳定性高反应过程速度快二、在化学中的应用•2.1、配合物的形成规律•2.2、判断溶解度•2.3、定性分析中的应用•2.4、解释有机试剂的选择性•2.5、掩蔽剂和解蔽剂的选择•其他应用2.1、配合物的形成规律Al3+(
本文标题:有机酸碱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2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