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比较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比较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内容提要:本文为2003年“两委”委托课题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并与发达国家(地区)教育信息化状况做比较,找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差距和问题;构建了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估模型,并用所建立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北京市中小学及区县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实证评估。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比较;评估指标;北京市一、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并与发达国家(地区)教育信息化状况做比较,找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差距和问题;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进行研究,提出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第二部分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评估中小学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模型,并用所建立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北京市中小学及区县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实证评估,为评价中小学和区县信息化水平提供量化标准,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和规划服务。2.研究的主要内容(1)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2)北京市与发达国家(地区)中小学信息化现状比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经费投入以及如何吸引企业参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3)发达国家(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研究。(4)提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的对策建议与思路。(5)确立评估中小学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构建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模型。(7)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实证研究。二、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广泛收集发达国家(地区)中小学信息化的相关资料,资料来源2包括期刊、报纸、杂志、专著、网络及出国考察报告,了解国外中小学信息化的最新状况、发展趋势和建设经验。在构建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时,广泛调查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防信息化、教育(高校)信息化评估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制定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现状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比较,找出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另一方面是各种信息化(社会、企业、国防、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为制定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3.调查研究法。为深入了解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课题组一方面走访市教委相关部门,获得大量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深入区县和学校,实地考察了延庆和密云两县教委以及二十几所学校,了解全市特别是远郊区县的中小学信息化情况。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小学、初中、高中、区县等方面获得较为具体的数据和信息。4.研讨法。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进行定期研讨。在制定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先后五次召开有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对评估指标和评价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5.实证研究法。为了检验所制定的中小学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我们用本评估模型对两所学校(延庆一中、延庆康庄中学)进行了试测评。一方面检验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本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三、研究结果(一)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北京市自1999年将教育信息化确定为跨世纪重点建设工程以来,基础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北京市已初步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高速、宽带的北京教育信息网。所有区县与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连通;80%的区县建成区域网络中心,50%的区县完成宽带光纤连接;全市建成19个区域信息技术传播中心。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到11.9万台,校均拥有计算机38台,12%的中学实现平均10人以下拥有一台计算机。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的目标,北京市目前尚缺口计算机14万台。到2003年12月,北京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小学校园网突破1300个,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占全市中小学的55%。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区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比例要大大高于远郊区。目前北京市多数学校还不具备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表1)。表12003年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情况3建设情况已建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有电子备课室与区县教委网上办公学校数130010276811767所占比例(%)5543.628.9752.信息技术教育到2003年9月,北京市完小以上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标准。但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实施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些学校不能开足规定课时,还有的学校由于不具备上机和上网条件而达不到课程实施要求。3.信息资源建设2002年市级投入900万元支持东城、西城、宣武、海淀四个区建设区域信息资源站点,另外有4个区县开展了区域资源库建设。444所学校建设了资源库,已建资源库的学校约占学校总数的18.8%,其中大部分学校的资源库容量在100G以下。总的看来,北京市教育信息资源还相对贫乏,而且并不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实用性较差、应试目的性较明显。表现在现有教学资源内容陈旧,与现行教材版本不符,同步课件、优秀教案和教学素材都严重不足。现成的教学资源库更新较慢,资源量少、面窄、呈现方式死板,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资源建设已成为制约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2001年,北京市启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与实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本市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查也反映出,信息技术在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十分普遍,有些还停留在浅表层次上,没有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如多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是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而用于课堂演示、收集资料、设计交互式学习的时间则很少;从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看,学生自主操作的比例不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很少。5.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队伍建设北京市通过开展多种层面和形式的培训,普遍提高了干部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的比例还比较低;特别是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实施网络教学。总的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优势不突出,且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呈现“重硬轻软”的状况,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显著。4(二)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及启示教育信息化的历程率先启动于欧美发达国家,并被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纳入当今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教育信息化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英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欧洲一枝独秀。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显示出追赶欧美的强劲势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能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1.美、英、日、韩、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及与北京的比较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硬件条件,美、英、日、韩、新加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都投入巨资为学校配置计算机并连通互联网,同时提高设备标准,普及网络技术,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1)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状况根据2003年10月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2002年美国公立学校学生与联网计算机之比达到4.8(中学接近4);公立学校的联网率达到99%,教室联网率为92%;公立学校中94%已经使用宽带接入互联网,中学的比例更高,达到98%;23%的公立学校使用无线上网的方式,中学达到了1/3(33%)。2003年英国小学的生机比达到8,中学的生机比小于6。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连通了互联网(联网比例超过99%);2003年小学、中学宽带联网的比例分别为27%和86%。在联网的学校中,16%的小学、33%的中学完全或部分使用无线上网。日本2002年各类学校的Internet入网率达到99%以上。小学、初中、高中每所学校用于教育的计算机数分别为24.4台、41.6台、94.7台,比1998年提高了近一倍。2003年,韩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学生与计算机之比分别达到8.0、6.1、5.9,每一所中小学都已连接互联网。2002年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一期规划结束时,所有学校的学生与计算机之比达到2:1,即所有中小学每2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所有学校实现高速上网。(2)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美、英、日、韩、新加坡的比较北京市学校生机比和联网率与美、英、日、韩、新加坡的比较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北京的学校计算机数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也远不如韩国。在学校联网率方面,差距更为明显。美、英、日、韩、新加坡等国已基本实现所有学校全部联通互联网,而北京市仍把校园网建设作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表2北京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学校生机比和联网率对比北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学生与计算机之比11.64.8小学8中学5.5—小学8.0、初中6.1、2:15高中5.9学校联网率55%>99%>99%>99%100%100%注:①美国、新加坡为2002年的数据。②北京的学校联网率为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比例,其它国家为连通互联网的学校比例。从联网方式看,国外一般将计算机直接与互联网连通,这样便于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北京市采用市级骨干网、区县城域网、校园网的三级网络体系,增加了校园网与互联网连通的中间环节。如果校园网不能连接互联网,而校园网内部的资源又有限,就会造成“有路无货”的状况,影响校园网作用的发挥。2.美、英、日、韩、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验与启示(1)政府推动、科学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组织了几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如美国教育部发起的“明星学校”计划(1988-1997)使6000多所学校连通信息高速公路,并开发了30多门完整的信息化课程;由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全国学校网络试点项目”(NSNT)涉及153所学校和95个组织,联合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改革实验;1996年美联邦教育部制定了题为《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科技素养的挑战》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2000年12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了题为《电子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的第二个教育技术发展计划。英国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第一个促进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的计划;1997年10月,英国国家学习信息系统(NationalGridforLearning,简称NGFL)建设计划正式启动;1998年4月,布莱尔公布了一项总额6亿英镑的信息技术投资计划;英国还以政府的力量引导教育信息产品的开发,形成由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日本文部省于1990年提出一项9年行动计划;1994年建立了“百校联网工程”;1997年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提出推进全国互联网建设。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
本文标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比较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4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