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
1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趣谈《鹿城故事》讲义王晓阳看到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名字”的讲座。我们知道,名字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父母就要引经据典,苦思冥想,要给孩子取一个好的名字,希望孩子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姓牛就叫牛得草,姓马就叫马平川。名字往往表达一种愿望、期待或者祝福。那么,好的名字真的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吗?名字和人一生的命运真的有关联吗?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故事,能够说明人的命运和人的名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举个例子:过去科举制度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读书的知识分子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进身之路。科举考试也是层层把关,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重重科考,才能功成名就,考上进士。考上进士就可以做大官了,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组织部选拔干部的考试。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参加完殿试以后,主考官就把名次等级评定下来,交给皇帝审阅。皇帝用朱笔一勾,就算通过了。试卷放在下面,名字放在上面。皇帝有兴趣就看看试卷,没有兴趣就不看试卷了,直接在名字上用红笔打个勾,就算通过了。这一次,主考官就把名字给报上来了。皇帝懒得看试卷,直接就看名字。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皇帝看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没有吭声,看到第三名的时候,忽然说:“这一个怎么是‘探花’呢?改成状元吧!”皇帝金口玉言,让改就得改呀。这主考官就纳闷,问道:“您也没有看卷子,为什么要把这个人改成状元呢?”皇帝指着这个人的名字说:“你看,这个人姓‘盛’,叫‘主明’,合起来就是‘圣主明’!你想呀,开科取士,金榜诏告天下,那是举国欢欣、万众瞩目的大事情呀!明天发榜公布,百姓们一看,头名状元是谁呀?圣主明!这不是夸我吗?圣主英明,慧眼识才俊,选拔的头名状元就叫圣主明,这是多么好的吉兆啊!”2于是盛主明就变成状元了!敢情是名字取得好,探花变成状元了!那么名字取得不好呢?我们再举个例子:还是科考,主考官拿着名单呈报给皇帝。皇帝还是不看试卷,直接就看名字。一看头名状元,气就不打一处来,骂道:“赶快把这个人给我抓起来,杀掉!”主考官在那儿愣半天没反应过来,怎么好好的,要把头名状元杀掉呢?皇帝就说:“你看看这头名状元,叫王国军。王国军!亡国之君!这不是骂我吗?明天红榜发布,诏告天下,多少百姓扶老携幼,呼儿唤女,都来观看,一看头名状元是谁?原来是个亡国之君呀!敢情我招遍天下人才,就招个亡国之君呀!这不是让百姓笑话我目不识才,国朝无人嘛!可气可恼,杀掉杀掉!”主考官连忙劝呀,说:“这名字乃是父母所取。如果有罪,罪在父母。要杀应该杀其父母。现在因为儿子之罪杀其父母,违背了纲常伦理。”纲常伦理是什么呢,就是过去的道德规范。很有约束力,皇帝也要遵守的。古代以“孝”治天下,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尽忠国君。这样一说,皇帝也不好杀了,“那就把这个人去掉。终生不用!”。你看看,因为名字取得不好,差点丢了性命。你说名字重要不重要吧?有人说了,你说的都是故事吧,历史上有没有真实的事情,就是和名字有关的?我说有。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沈德符,浙江嘉兴人。他有一本书叫做《万历野获编》,这本书记载明朝的史实非常详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其中就有关于名字的故事。有两个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名字起得不好,最后没有被录用。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喜欢长生不老,成天在那里炼丹。不理朝政。朝政都不理,更没心去看卷子了。主考官把中榜的名单拿过来。嘉靖皇帝就去看名字,看了一遍,拿个红笔,勾掉了两个名字。一个叫“孙曰恭”,一个叫“徐辖”。主考官纳闷呀,皇帝不认识这两个人呀,怎么给勾掉了呢?嘉靖皇帝就跟他解释:“孙曰恭,就是孙暴!徐辖,就是害今,开科取士,是选拔官吏的,用之为国家栋梁,替代天子行使命令。应当爱民如子,造福百姓,焉用这等‘暴民害今’之徒!”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经过了层层的选拔,考中了进士,却因为名字取得不好,改变了人生的命运。终身不用!那么名字和3人的命运能说没有关系吗?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并不罕见。唐朝有个大诗人叫李贺,他的名句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出生在王室之家,七岁就能够写诗做赋,才名震惊天下。当时大文学家韩愈亲自去他家里拜访他,对他赞不绝口。这样富有才华的诗人,应该有很好的命运吧,但是李贺一生却穷苦潦倒,不到27岁就死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父亲的名字,改变了一生他的命运。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进”同音。因为李贺要考的是进士,如果考中就成为“进士”,犯了父亲的名字的忌讳,所以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的理由显然是很荒唐的。当时韩愈就撰文批驳,说:其父名晋,其子不能考进士,若其父名仁,其子不能为人乎?但是这样也不能改变李贺的仕途。在古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不能参加科考,满腹学问就没有用武之地。李贺因此内心痛苦不堪,虽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名诗,流芳百代,但是因为内心苦闷,心情抑郁,27岁就死了。如果没有名字的缘故,李贺的人生命运就要改写了。要说名字对于人的命运没有影响,这个还真没有说服力。有人问了,今天是讲名字的命理学吗?不是的。今天我们讲昆山名人的“名字号”。我们希望从名字这个角度入手,对昆山名人名、字、号进行解读,了解名人一生的命运轨迹和经历故事,从而熟悉昆山的名人和他们的成就,进而了解我们的昆山文化。在讲这个课题的同时,我们先讲古代的“名、字、号”问题。名,就是名称。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个名称代号,就是名。过去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就给他起个“名”,这个名又叫做“小名”。(这里区别一下,小名是比较私人化的名字,不是贱名。贱名是为了孩子好养活,起个贱名。阿毛阿狗一类的。过去的大家庭,不会给孩子起贱名。为什么叫小名呢,是说这个名字不能被别人随便叫的。除了长辈、师尊、国君,其他人不可以叫的。)比如说,梁辰鱼,字伯龙。梁辰鱼是《浣纱记》的作者,昆山正仪人。我们看到当时文人称呼他,都说“梁伯龙”,没有人叫他梁辰鱼。为什么呢?因为辰鱼是他的小名,称呼小名对人是不礼貌的。什么叫字呢?字是名的补充。孩子长大以后,到了二十岁上,表示孩子长大成人了,就取个字,这个字是供孩子在社会上使用的。梁辰鱼的字是伯龙,你们都可以称呼。字往往和名形成补充,比如“鱼”到“龙”,就表示一种美好的祝4愿,所以字又叫表字。比如: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翼是飞的翅膀,云是龙的随从。我们亭林园有个“刘过墓”,刘过是南宋一个文学家,名过,字“改之”,有过错就要改正,所以,这些字都是对名的补充。这是名和字。然后,就是号了。什么是号呢,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古代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注意了,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就很自由。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比如一个人比较向往田园生活,就给自己取个号,叫“田园老农”,一个人喜欢梅花,就给自己取个号,叫“梅花居士”。这个号往往很雅致,是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农夫,每天耕作为生,也给自己取个号叫“田园老农”,也是可以的,但是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这是“名、字、号”的不同含义。我们今天要讲昆山历史上的10位名人。重点讲四个:昆山三贤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名臣宰相顾鼎臣。其他的像沈万三、毛澄等,稍微讲一下。顾炎武——独木撑天的爱国者名人类型:思想家人气程度:☆☆☆☆☆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至今成为激励中国人勇敢承担国家责任的座右铭。顾炎武的著作和思想,影响很大。在国外,也有顾炎武思想的研究会。所以说,顾炎武的思想和影响,是世界范围的。所以说,人气程度是五星级的。顾炎武,原名顾绛,字忠清,号亭林。绛的本意是早上太阳出来时候的大红色,忠清的含义是“忠直清正”。顾炎武的前半生,可以用忠直清正来概括。顾炎武出生在江东望族顾姓家庭中,从高祖、曾祖、祖父三代人里,出了四个进士,都在朝廷中做官。顾炎武的母亲姓王,这个王姓的母亲不是生母,是他的嗣母,顾炎武出生不久,就被过继过来,所以等同于生母。王氏——顾炎武的嗣母,也出生在诗礼传家的大户人家,读过书,很有节气。当时她和顾家约了婚姻,但是顾同吉得了急病死去。等于说是“望门寡”。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公婆都不想让她守节,但是王氏很有主见,一定要守节,最后未婚守节,成了顾家的节妇。后来就立一个嗣子,就是顾炎武。5可以想象,顾炎武在这样一位嗣母的抚养下,树立了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观和强烈的民族节气。明朝灭亡之后,王氏绝食十五天,粒米不进,以身殉国。顾炎武的亲弟弟顽强抵抗清军被杀,母亲和弟媳自杀未遂,死里逃生。家庭和国家的灾难,对顾炎武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那么,顾炎武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我们来看看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之际的活动。第一,争夺苏州战。跟随昆山县令进攻苏州。清军的铁骑到达苏州后,江南的义军聚集在松江、昆山等地,互相联络,反抗清军。顾炎武就参加了这支军队,攻打苏州。但是清军是一支训练有素,勇猛无比的军队,而义军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组织的,所以苏州兵败,顾炎武等退守昆山。第二,昆山保卫战。此时昆山很多大户人家都非常惊慌,携家带口,到周边乡镇避难去了。1645年七月初二,清军大兵压境,顾炎武和昆山县令,昆山民众一起,同仇敌忾,顽强抵抗,激战几天几夜,最后昆山城失守。清军的铁骑是能征惯战的正规部队,昆山的守城者大都是文弱的书生,双方力量悬殊,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昆山城破之后,城中四万民众惨遭屠杀。顾炎武逃出昆山,继续从事联络和抗清工作。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之后,被迫隐姓埋名,改名“顾炎武”。“炎”是炎黄子孙的炎,表示自己是炎帝的后代。武,是武力的武,表示的是顾炎武对清朝的态度,他决定以自己的匹夫之武力,对抗整个清王朝的入侵。从上面事例中可以看出:顾炎武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匹夫之力”,拯救已经灭亡的故国。不遗余力,竭忠尽智。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想用个人的力量,阻挡江山兴亡更替的历史车轮,显然是螳臂当车。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这时候,顾炎武把“字”也改掉了。过去叫“忠清”,现在改为“宁人”,宁就是南京,表示自己永远是明人。后来这个“字”还救了顾炎武的命。要说名字能救人的命,这事还真的很新鲜。顾炎武的“宁人”这个字是怎样救命的呢?清初时候,因为反抗清朝的知识分子很多,所以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对忠于明朝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字株连”,大行杀戮。其中最著名的“明史案”,牵连受害的知识分子多达数百人。被残害的有70人,被流放充军的数百人。这场文字狱把顾炎武的两个好友牵连进去,顾炎武虽然侥幸没有被卷进去,但是他保6留的珍贵的明史资料被毁掉了。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文字狱,关于一本《忠节录》的书被告发。有人告发,是顾炎武拿着这本书去刻印的。《忠节录》这本书,收集的都是明末爱国诗人的诗集,前面还有归庄做的“序”。归庄是昆山归有光的曾孙,顾炎武的好朋友,一直和顾炎武一起抗清。按说这件事能够把归庄和顾炎武都卷进去。庆幸的是:告发的人拿到的只是一个传抄本,前面的序破损了,所以归庄就躲过一劫。而上面有一篇文章,叫《顾推官传》,文章中提到“晚与宁人游”,“有宁人为状”等,这样就把顾炎武牵连进来了。朝廷公告涉案人都到济南去陈述。顾炎武刚到济南就被抓起来了。这个时候,清朝对反清的知识分子是很残酷的。顾炎武也知道,如果承认宁人是自己,那么谁也救不了他了,等待自己的就是死路一条。于是顾炎武坚决不承认。告状的人也拿不出证据,说“顾宁人”就是顾炎武,这样,案子就僵持下来。这时候,顾炎武的亲朋好友兵分三路前来营救。第一路,是顾炎武的外甥徐氏三兄弟,这时候都在朝廷做官;第二路,是清朝名士朱彝尊。这个人学识渊博,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领袖。他当时在山东巡抚手下做文书,对山东巡抚有一定的影响力。朱彝尊对顾炎武非常敬慕;第三路是顾炎武的好友,不远千里赶到济南,前来营救。在这么多人的合力帮助下,历经七个月,才把顾炎武从监狱里捞出来。如果这里用的不是“宁人”,用的是顾炎武,那就没有人
本文标题: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5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