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国际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思潮
世界现代设计史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二战后各国的经济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各国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摧残,战后初年,欧洲各国都处在非常困难的重建阶段。美国的经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非常大的刺激,科学技术也因为战争需要得到迅速发展,从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两个对抗的集团,世界进人了漫长的“冷战”对峙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人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阶段二战后设计在西方各国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注意到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拟定了自己的设计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少数几个国家在这个大变动时期没有采取政府立法等积极的行政措施来促进设计的发展,很快落后于其他国家,最典型的是法国和英国。50、60年代设计新面貌的产生未成年青少年阶层的形成。这批青少年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这些人无论从家庭消费力、本身知识水平、对于传统价值的淡漠感、对于新事物的喜爱等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他们的父母辈完全不同的特点。为了适应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新的设计、新的产品、新的文化形式都逐渐涌现。而美国物质文化和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是非常对他们口味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众文化能够在西方兴盛一时的主要原因之一妇女经过战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取得经济独立,。她们需要比较能够节省时间的家庭用品,也需要能够满足自己工作需求的用品,战后的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倾向用毕即弃的产品,因而,在设计上针对风格的短期规划、短期考虑比从前的长期考虑看来更加适合市场的需要。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80年代开始以来,国际主义风格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衰退,从而造成了包括后现代主义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的产生。悉尼歌剧院现代主义设计同国际主义设计的关系相同: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不同:1.现代主义主设计在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努力,动机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能够买得起的设计,彻底改变设计以往为权贵的立场,使人民大众能够享有良好的设计。2.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变成具有强烈美国资本主义特征的国际主义设计,本来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现在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的国际主义设计。1958年,米斯·凡德洛与飞利浦·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拉姆大厦,与此同时,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这两栋建筑成为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里程碑,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西格拉姆大厦佩莱利大厦“波普”设计运动背景:波普”设计运动是60年代发起的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波普运动产生的思想动机来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等。英国的“波普”运动由于受艺术创作上的“波普”运动很快发展起来。波普风格主要体现在于年青人有关的生活用品等方面,如古怪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等,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趣味,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采用强烈的色彩处理。从设计上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他追求大众化下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宗旨: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希奇,“波谱”设计风格的特征变化无常难于确定统一的风格,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折中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设计历史:波普风格的中心在英国。早在战后初期,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一些理论家就开始分析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强调消费品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其形式上和美学上的质量。这些理论家认为,“优良设计”之类的概念太注重自我意识,而应该根据消费者的爱好和趣味进行设计,以适合于流行的象征性要求。对这些理论家而言,消费产品与广告通俗小说及科幻电影一样,都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文化定义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了批量生产物品的设计之中。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领军人物作品特征:1.用热点传播符号表达流行文化2.重复构成产生的拓展延伸3.色调的分离4.运用重叠的图底建立空间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新思潮背景: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者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然而,泛意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难确定的文化术语。事实上,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称为“后现代”,“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段,基本上可以说,自70年代以后的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入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慈宁宫形式上,都是非常清晰的,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已经从80年代末期开始式微了。正因为“后现代”这个时间观念和“后现代主义”这个设计风格观念经常混淆,所以近来有一些理论家开始采用“现代主义以后”(AfterModernism)来取代“后现代”这个时间段术语。现代主义以后的其他主要设计风格现代主义之后发展出非常多的设计风格,基本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我们可以把现代主义以后在产品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上的流派大致分成几个类别,即“高科技”风格、“改良高科技”风格、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微电子风格等等。而这些设计基本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采用的方式也都基本与装饰分不开,比如一度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除了采用装饰主义来重新诠注设计之外,还有一些设计家从其他方面来企图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cques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又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的厌恶,或者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此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30,40年之久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质疑而产生的。在建筑上最先开始,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伯纳德·楚米(Bernard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Eisenmen)、扎哈·哈迪特(ZahaHadit)、丹尼·雷伯斯金(DanielLibesking)、库伯·辛门布劳(CoopHimmelblau)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弗兰克·盖里。新现代主义从美国当代的建筑发展来看,应该说自从温图利提出向现代主义挑战以来,设计上有两条发展的主要脉络,其中一条是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另外一条原则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它们基本是并行发展的。第二个方式的发展,被称为“新现代主义”,或者“新现代”设计。虽然有不少设计家在70年代认为现代主义已经穷途末路了,认为国际主义风格充满了与时代不适应的成份,因此必须利用各种历史的、装饰的风格进行修正,从而引发了后现代主义运动,但是,有一些设计家却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他们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但是,从总体来说,他们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继续发展的后代。这种依然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减少主义方式进行设计的建筑家,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很大。贝聿铭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
本文标题:国际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思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59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