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关心自己身边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抓住生活中琐事,注意细节的刻画,叙写触动心灵之事,抒发个体的酸甜苦辣。活源之一:生活、社会。高考作文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当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l)关注生活小事、考生应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可从生活小事挖掘素材,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引人深思之处。(2)关注社会热点。多留心社会热点,尤其是涉及人性评判的新闻报道,比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冷暖人间”等,重视写作的现实意识,文章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有现实针对性,方有生命力。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豹子飞奔》:关注自己的生活往往要抓住生活中琐事,注意细节的刻画,叙写触动心灵之事,抒发个体的酸甜苦辣。蕴蓄和勃发“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五心”:忠心、关心、爱心、孝心、信心。2、关注自然世界。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休戚相关。很多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或伦理道德,同样适用或有借鉴作用于人类社会。多关注动植物的自然世界,会大大丰富你的材料库。如2005年高考山东一考生所写的《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的开头:人借花传情,花借人繁衍。一阵风,透窗而入的是一种将雨的湿润。这样一个略显燥热的夏,又有多少种子随着北迁而来的鸟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大自然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果实作了鸟儿的食物,鸟儿作了种子的翅膀。人类在一然母亲的教化下,懂得了一种合人伦而以美丽的道理下——双赢.观察自然之(1)自然与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雄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朝晖夕阴,花开花落,都可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和写作素材。风景、情景、场景,沉醉其中,你会发现美,进而感悟美,抒发美。将这种“美”用描写或记游的形式表述出来,以表达心仪自然、热爱祖国、咏叹和谐与惊奇奥妙的情愫,作文就会绚烂多姿、神采飞扬。(2)自然与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自然之中,创造出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词妙句。壮阔的洞庭山水激荡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美丽的荷塘月色浸润着朱自清的宁静与欢愉。关注自然,从草木的一枯一荣中感悟生命的珍贵,在杨柳的随风摇曳中倾诉思念的伤感,在古迹的残垣断壁中沉淀历史的思考……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也会深刻饱满。(3)自然与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一枝一叶一世界”,事理、情理、哲理都可以在自然中挖掘。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把握其本质,领悟其意蕴,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境界会不断得到提升。比如,大气污染、物种消亡的背后是人类环保意识的淡薄,从而将“和谐”的命题融入到作文中去。(4)关注历史文化,关注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启发,对现实的启示,从历史的风烟中透视人士前行的轨迹,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从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才多一份理智的人文关怀,提高我们的人文品位。如上文所提的《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的主体议论部分,就是借古论今.3、关注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位合格的高中生不应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向故纸堆中寻学问,以前的社会不行,现在更不行。我们应该学会关注百姓话题,瞩目世界风云,聚焦社会热点,并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辩正思维能力,勇于对各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那就是真话与挚情了。公路上自行车少了,汽车多了,看出人民生活富裕了。家乡工厂多了,天空却变黑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河流却受污染了:说明环保意识的淡薄。嫦娥一号顺利发射,看出我国科技的进步,国力的强大。银行一米线的出现,看出社会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城市牛皮癣的屡禁不止,说明某些部门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乘车拥挤现象少了,说明人民整体素养提高了。活源之二:自我、内心。写作应该写有“我”之文,重视内心感受和人生体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考生写作时都喜欢把目光看向高处远处,寻求成功人士、名人伟人、古圣先贤的例证,却忘了有一个同样丰富但更个性的材料库,那就是自己。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的心理历程、成长经验、人生体悟,是一个丰富而且独一无二的宝藏,只要有心开掘,真可取之不尽。如2006年高考上海优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从自己身上找材料是选择材料的一个好方法。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长处,研究这个长处和作文材料之间的联系,我们就会发现,材料用之不竭。自己的长处指的是什么?唱歌、书法、画画、体育、表演、演讲、家务等等,不少同学还不只长于一项,一旦对这些长处充分挖掘,材料不仅用不完,还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有一个学美术的考生,走进考场非常害怕,不知材料在哪里,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作文试题提供了一组带“三”的词语,要求考生根据由带“三”词语所引发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作为美术考生如何找到命题和美术专业之间的联系呢?设想一下,学画不少同学忽视了基本功训练,希望一下子掌握高超的技巧,结果总是达不到要求,根源何在,是不是应该“三省吾身”?不停地模仿名画,一直做不到有那么一点点神似,是不是应该“三思而行”?那一次写生为何成功?那一次临摹为何失败?经过“三省”,在后来的学习中是不是应该“举一反三”?这样他就找到了写作的较好材料了。活源之三:课本、读本。课本、读本是一个近在手边,考生极为熟悉、资源丰富且取之不尽却极易被忽视的材料库。而且,课本、读本的文章已经承受过编书者的严格挑选、使用者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如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作者通过联想,选择中国古代前贤中两不同处事风格、生活方式的人进行比照,笔触或深或浅、或详或略地触及到了庄子。陶渊明、王维屈子、司马迁、辛弃疾。诸葛亮、苏试、柳永。嵇康阮籍等人,展示他们的各得其所、各有所长,观点辩证而机智。这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深度、力度兼具,大开大阖,挥洒自如,酣畅淋漓,体现了作者的敏捷才思和深邃的思想,堪称大手笔;其实冷静一看,文章中的素材都集中在语文课本和读本一到六册中,顶多再加上《语基手册》中的一些名句,课本素材的功劳不言自明。从课本读本中找材料.有人说,我们整天关在课堂,接触的是课本,没有鲜活的材料,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学过那么多课文,用课文内容做材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有一位考生运用这个材料来论述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关系”,真正是再好不过了。“出”“人”“高致’是200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关键词,在材料问题上,当我们感到山穷水尽时,何不想一想课文《漫话清高》《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等,何不想一想我们从课文中了解到的李白、陶渊明等,他们进“入’官场,又从官场走“出”,这才形成了他们人格和精神上的“高致”。孔子的积极“入”世,庄子的逍遥“出”世,课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我们拿来略加评论,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样的好事,我们为什么偏偏忽略了呢?我们说课堂是一个材料库,也包含有对材料的分析利用要求。例如莫泊桑的《项链》,没有哪一个考生不知道。玛蒂尔德丢了朋友的项链,用了十年的代价还债。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评价,我们可以肯定小说讽刺了虚荣心,也可以认定是劳动改造了人,还可以赞赏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基于这样一个分析,同样一个材料,既可以用来论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也可以用来阐述“诚信”话题,只要我们注意亮出角度,分析到位即可。我们熟知课文,用这样的材料得心应手。活源之四:课外阅读。平时要注意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天文地理,人事物态,尽可能广加涉猎,兴趣固然重要,博闻也必不可少。博闻可开阔视野,不至流于偏颇孤陋,博闻可提炼见识,不至流于浅见狭隘,博闻可丰富文采,不至流干枯燥单一。如2006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文章的标题通过对比揭示了圆满与空白的关系,巧用张爱玲的名言构成点明题旨式的题记,醒人耳目,彰显作者的文采。文章的主旨是留一点空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对此论述,作者并不是无病呻吟:活源之五:个人喜好。在材料的贮备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贮备思路和方式,那就是集中个人喜好的一点,务求参透,即有意识地只积累一个人的材料或一个方面的材料,如前面“高考典文”里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如2005年高考北京作文《说“安”》,借国粹京剧说时代需推陈出新,不能安于现状;再如2006年高考北京一考生写的《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活源之六:分类翻新面对繁多浩瀚的写作材料,明晰的分类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考生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分类的标准冈人而直,以方便自己区分记忆为上。分类的多少也因人而宜,有的人喜欢简明扼要的几大块,有的人喜欢条分缕析地不含糊。不过,分类不可过少或过细,过少容易选材不当,过细容易费神劳力。分类积累的材料,要经常品读、思考,在把握材料的基本)意后.尝试将一则材料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将几则同类或不同类的材料组合解读,看看能否翻新创意,独出机抒,这样一则材料可变身为多则材料。平时多做这样的尝试和训练,在考场上方能临的从容,奇思不断。考试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所以考生在按照试题要求,确定“要我写什么”或“我可以写什么”之后,就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根据意旨的要求去调动生活积累,调动知识积累,发挥意识活力,由此及彼的展开充分联想。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在选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按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去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层次,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宇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果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时为止。”朱先生的这种经验,对于我们应试写作也是很有借鉴作用的。当你面对着题目时,你可以从自己想到他人,想到家庭,想到社会,从现在想到过去,想到古代,想到历程,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人类想到物种,由现实想到未来,由地上想到天上,由人想到神想到鬼,由课本上学到的想到广播里听到的,想到图书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的,想到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样,潜藏在大脑皮层中记忆的大门洞开了,过去看到过或听到过的种种人、事、情、景就会汩汩滔滔,奔涌而至,往日学过的知识也会扑面而来。这时,材料任你选,观点任你挑。这样,生“材’”有道,“材”源茂盛,还愁没的可写,没有论据和材料吗?经历过这番思索之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思路开阔、涵盖面广,内容充实、生动活泼。一、扩大视野,广泛选材中学生接触社会不多,社会阅历较浅,要使自己的见识让人“服”,就要多读书、多看报、多看新闻,把材料从教室、课本。家庭这些小圈子里拓展开来,“上穷碧落下黄泉”,古今中外,人文地理,广泛搜集才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例如下面几篇文章就是展开了丰富联想,以材料的丰富,视野的开阔而赢得了阅卷人的喜爱。例如下面的《诗般母语》一文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映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一直觉得,我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它历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刀枪大石的历练.读起来才能如此字整腔圆,如珠王落盘。千百年来,中国话在无数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亦使它本身都有了灵性。我们珍视它又漠视它.而它.却一如既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铮铮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置于天平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的重量。我喜欢这羽毛。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
本文标题:高考作文的选材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2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