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哲学史填空1、道德三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3、墨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兼爱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道4、两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5、王充的元气自然伦: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1)王充提出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乃至人都是元气构成的;(2)“元气”的聚散分合造成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3)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6、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天道远,人道迩”是子产的观点。(天人关系)7、新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8、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9、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10、商周哲学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了支配地位的是宗教世界观11、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传播者西周首次用汉字“哲学”表示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的晚清的黄遵宪、康有为等人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以后,中国哲学界逐渐开始用它来表示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12、二程整个学说的基础和核心范畴:天理或理13、宗法等级制度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14、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名词解释1、忠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法,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实生物”指不同的物质元素的结合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同则不继”指把性质相同的物质元素凑合在一起只能增加数量,而不能产生新的事物。3、天人关系: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二是“天”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4、顿悟成佛:是以“本性是佛”作为理论基础的,慧能认为从“迷”到“悟”是一瞬间实现的,在刹那间就可以成佛。5、天人相分:天人之中人为贵,“天”是自热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6、涤除玄览:要人把内心打扫的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道德真谛,把握道。7、心即真如:“真如”佛教名词,绝对不变的本体。慧能认为,心就是本体,心外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与人的心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都源自于人的主管内心。8、法、术、势:“法”是治国之本、是核心,指记录在文献中,由政府有关部门执掌并广布于百姓的赏罚条文,是臣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术”是暗藏于国君心中,用来检查群臣的言行举止心态,以便驾驭他们的技巧。“势”指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9、为学与为道:把人去追求具体事物的知识称作“为学”;“为道”认识能产生宇宙万物的“道”。10、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就是“反”,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11、周礼:周礼是周公制定的。周礼是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基本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1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13、二程的天理:“理”是宇宙最高本原。“天理”是永恒存在的宇宙实体。是万物的根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精神实体,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封建伦理规范的总称。14、三统三正:“三统”就是黑统、白统、赤统,每个新授命王朝在改变服制时,应该循环采用“黑、白、赤”三种颜色。“三正”就是寅正、丑正、子正,一个新的王朝授命,在它改变历法时,应该轮流采用夏历的寅、丑、子,为一年的开始。15、致虚守静:要想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之道。16、明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处理的问题就会变化;要处理的问题的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19、顿悟:指通过自己的智慧在瞬间达到豁然贯通的状态,悟出佛理。20、积习:是指恪守封建主义原则的习惯和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的学问的积累。21、正名: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会角色,实际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要越位,不要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司其职。22、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1)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2)不乱干预,不胡乱指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23、尚贤:即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24、尚同:即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25、兼爱:即不分彼此的爱所有人,是对人类同胞之爱,没有差别。爱人犹己,为彼尤为己。简述1、简述禅宗的主要思想(论)(1)本性是佛———回答成佛是在来世还是今世佛性人人皆有,人性即佛性,认为成佛在今世。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人自己的本性,把佛性看成是人性非常重要,它为人人都能成佛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人只要能去掉欲念,本来的佛性就能实现出来,从而使能达到佛的境界,“本性是佛”回答了成佛在来世还是在今世的问题,六祖禅宗认为佛在今世。(2)顿悟成佛—回答了修行过程的问题①顿悟成佛是南宋禅宗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基本学说。“顿悟成佛”是以“本性成佛”这一理论作为基础。神秀主张用“勤拂拭”的渐修功夫,累世修行。慧能主张“顿悟”,认为从“迷”到“悟”是一瞬间实现的,在刹那间就可以成佛。②南宗北宗的思想差别:1)北宗主张念经诵佛,南宗反对念经诵佛。2)北宗主张坐禅,累世修行,而南宗反对,他强调进行不修之修。3)北宗强调“渐悟”,南宗强调“顿悟”。(3)“心即真如”的本体论“真如”佛教名词,绝对不变的本体。“心即真如”这是禅宗的本体论。慧能认为“心”就是本体,心外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人的心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都源自于人的主观内心,正因为主观内心产生种种杂念,才会有外在事物与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慧能把外在事物的变化原因归结为人的主观意识,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变化,这是慧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2、简述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1)王充把天还原为自然之天。反对董仲舒天有意志的观点。明确提出:天和地都是毫无意义目的的自然实体,在宇宙观上,他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2)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①王充进一步提出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乃至人都是由元气构成的,王充认为元气有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相辅相成,构成了宇宙万物。它是天地万物本源。②“元气”的聚合分散,造成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由元气凝聚而成的万物和有生有死,而元气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人和物的生是由于气的凝聚人和物的死是由于气的消散。③“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揭示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从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论述评孟子的仁政学说)(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①民贵君轻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了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力运作是否能成功的基本尺度。②暴君放伐论: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行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2)经济上: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薄税赋。”的思想。“制民之产”就是使百姓有固定的出产,人民有了固定的产业,而且赋税少,人们才会有安分守己的不变之心,就不会危及统治,不会有动乱。“薄税赋”就是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刑罚是道德教化的必要补充,但刑罚不可滥用。(3)提倡进行道德教育:①教以人伦②省刑罚,反对诛连。他认为人们有了丰衣足食后,就需要接受思想道德性教育,给百姓灌输一些必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以功伐兼并为主流的战国时代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孟子的仁政方案只能是理想主义的幻想,在当时是根本行不通的。但孟子认识到了广大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仁政学说以缓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不失为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后世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孟子哲学思想中最现实也最进步的思想精华。4、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到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道,由道来决定。(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它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和“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5、简述二程的人性论(1)二程认为,人性有两类构成,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一是天命之性,是人性之根本,是完美的。天命之性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完美的。二是气禀之性(气质之性),人一生出来时所禀受而成的,是后天禀赋的性,具有恶的因素。气有清、浊之分,因而人也就有了善与不善。(2)变化气质:二程认为恶的气质之性是完全能够改变的。①变化气质的内在因素——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天命之性。二程认为,从“天命之性”的角度考虑,众人和圣人的主要区别是气质之性。和圣人的气质相比,众人的气质偏驳不纯,它污染了本身所固有的天命之性,使之不能充分显现出来。众人要想成为圣人,这里就有一个变化气质的问题,即不断纠正气质之性中的偏驳,使之逐步与天命之性统一起来。②改变气质之性关键在于要加强后天的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修养。具体做法:首先,要恪守传统的道德原则。其次,人的积习在改变先天的气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程认为,这种“积习”长期坚持,到了一定阶段,偏驳的气质之性就可以变的清明纯正,再也不会干出违背封建主义道德的事情了。6、为什么说原始阴阳五行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萌芽?(1)原始五行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萌芽①对五种感觉的来源作了唯物的解释,是朴素唯物主义感觉论。②包含有差异思想的萌芽和联系思想的萌芽,这是早期辩证法的思想。③西周末年,史伯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种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即“五行”构成的。“五行”是世界本原,这是唯物主义本体论。(2)原始阴阳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萌芽①随着理论思维的发展,阴阳观念进而发展为哲学范畴,阴阳观念转化为哲学观念,指事物内部的两种属性,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缺一不可,这是早期的辩证法思想。②《易经》中表露出:宇宙主要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质组成,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③辩证法思想:包含有矛盾对立的思想,刚与柔,强与弱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含有变化发展的观念。7、为什么说老子的认识论是神秘主义的认识论?(1)认识对象神秘。老子把“道”作为认识对象,他区分了“为学”和“为道”,把“为学”和“为道”割裂并对立起来。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追求事物的具体知识是要一天天增加的,但人要认识世界本体的道,知识要一天天的减少,少之又少,以致达到无为才能认识道。(2)认识方法神秘,这是把握道的方法。①为道日损,否定“为学”要减免外部知识的学习,最后达到无为。老子认为认识道,就要对具体事物的知识越少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3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