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一)我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二)我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个时期(特别是儒道两种思想)•(三)我国文学的基本语言词汇,也是形成于这个时期(《汉语基本词汇表》)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二)诗乐舞结合(视频:壮族云南民族舞蹈演出)(三)多数作者和时代不能确定(神话、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三、先秦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一)神话:《精卫填海》等(二)诗歌:《诗经》(三)散文:历史散文:《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楚辞:屈原《离骚》等四、古代文学的重要性•1.内容量最多、课时量最多:连续上课4个学期,总课时200多节,在各门课程中内容量最多、课时最多。•2.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和基础。是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源头和基础。五、怎样学习古代文学•(一)做好笔记(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二)广泛阅读•(三)多多背诵(精品诗文200篇左右)六、古代文学几本参考书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道英选编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神话作品•1.女娲补天••1.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图片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台(《红楼梦》序幕影像即其剩石)神鳌女娲抟(tuān)黄土造人(富贵者)女娲引絙(gēng)绳造人(贫贱者。连云港石鹏山有此塑像)评析•这则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为改变生存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在充满险恶的大自然面前,女娲英勇无畏,艰苦奋战,把人类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女娲的本领,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的地位和力量,也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抟泥做人,又把天火盗给人们,传授种种本领)。2.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ā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这篇神话,是沿海人民在和大海进行英勇斗争中产生的,刻画了精卫鸟的非凡形象。它英勇无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可嘉,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3.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股(大腿)无胈(bá),胫(jìng)小腿无毛,手足胼胝(piánzhī),面目黧黑,遂以死于外•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疏河决江,十年未阚(kàn,看视)其家。评析•鲧禹父子是古代人民与洪水进行搏斗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治水英雄。鲧的失败孕育着禹的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决心和信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4.羿射十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中国长治••视频老公在内蒙古赤峰拍到天空出现多个太阳奇观,有图有声音哦2013-11-1评析•后羿是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一个大英雄。后羿上射九日而下杀凶兽,一举为民除去七害。这是对氏族部落集体抗旱除害的劳动功绩的艺术概括,充分表现了古代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这则神话,还赞美了优良的劳动工具。弓箭的发明,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大事,先民把用弓箭征服自然的美好信念,巧妙而又形象地通过神话寄托在善射的劳动英雄后羿身上了。5.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评析•夸父的故事,体现了原始人类了解太阳奥秘的强烈愿望。他那强烈的自信、奋勇拼搏的精神、死而不已化为桃林而为民造福的品格,极其崇高而又伟大,表现了古代先民美好的理想。•(以上几位英雄,放到现在,都可以入选“感动中国”)第二节神话概述•一、神话的定义•马克思将神话科学地定义为: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产生的原因,是原始人类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二、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缔造万物。•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普罗米修斯抟土造人)。•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诺亚方舟、黑龙江大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战争女神雅典娜)。•5.创造神话: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野兽)、神农氏(五谷帝仙、医药)、仓颉(jié文字)。三、上古神话的内容特点•1.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水灾、旱灾、猛兽。•2.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灾难的顽强斗争,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乐观主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希腊神话追求吃喝玩乐)。•3.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具有无限的神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夸张、想象)。四、我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1.深重的忧患意识: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先天下之忧而忧)•2.强烈的民生(厚生爱民)意识:大禹治水、女娲补天(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三个代表之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3.反抗精神:精卫填海、羿射十日(面对艰难,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五、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二)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文学的开端。作业••1.精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2.阅读作品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触山、刑天断首•3.什么叫神话?•4.上古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女娲造人在线视频观看土豆网第二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诗歌305篇,时称“诗”、“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集和分类•一、《诗经》的编集•(一)采诗说(《左传》、《汉书·艺文志)•(二)献诗说(《国语·周语》)•(三)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不可信)二、《诗经》的分类按照音乐分为三类:(一)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区的民歌,160篇。(二)雅:朝廷音乐,有大雅和小雅,105篇。(三)颂:祭祀音乐,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三、《诗经》的流传(一)春秋时代,“诗三百”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赋诗言志)。(二)孔子时代,“诗三百”被各学派作为教科书进行研习(不学诗,无以言)。(三)战国时代,诸子常引用“诗”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论观点(时髦语言)。(四)汉代,“诗”被尊为“经”。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一、婚恋诗•1.《关雎》(中学已学过)•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男子对所爱姑娘的苦苦追求。他辗转反侧,思念姑娘;想方设法,讨好姑娘,感情是那么真挚、热烈,令人感动。这首诗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兴。诗开头以水鸟成双成对在沙洲上相向和鸣发端,兴起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兴句景物描写所渲染出的和悦气氛,很好地烘托了追求爱情的主题(视频第二条)。【一、婚恋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评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一、婚恋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迴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迴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视频1-1)•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深秋的早晨,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一、婚恋诗氓《氓》是—首著名的弃妇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最终遭受遗弃的全过程,揭露了在夫权制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的悔恨和决绝。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弃妇如泣如诉的人生悲歌,又看到了她凄婉坚贞的感人形象。•艺术上,一是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弃妇的形象美貌、纯洁、善良、痴情、勤劳。氓是抱布换丝的小商贩,花言巧语,虚伪寡情。二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用桑叶的繁茂和枯黄比喻自己婚前婚后容貌的变化,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所导致的不幸。比兴手法的运用使本诗寓意生动贴切,又符合主人公身份。二、怨刺诗七月•这是一首描绘西周初年农业生产和奴隶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农夫生活和风俗景物结合起来,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西周奴隶的繁重劳动和悲惨生活,展示了他们在经济上惨遭盘剥、在政治上饱受奴役的种种事实,深刻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七月》的艺术特点•1.以赋(叙事)为主,真实地再现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紧张艰苦的劳动生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揭露了统治者对奴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2.景物衬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真实感。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写出了天气的严寒,突出了奴隶生活的苦寒。•3.以四言为主,兼以五言、七言,既整齐又有变化,富有音乐美。三、征役诗东山•《东山》描写一个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诗歌的第一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第二章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第三章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shí,鸡窝)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聚会)?鸡栖于桀(木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huó,聚会)。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君子于役评析•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女主角内心的惆怅和痛苦,对丈夫深沉的爱恋,对兵役的强烈怨恨,在家庭生活的基础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四、劳动诗芣苡•采采芣苢(fú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用衣角兜东西)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衣角系于腰带以承之)之。评析•这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全诗12句,只换了6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同时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清代方玉润
本文标题:先秦两汉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5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