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总结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藏佩红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10.10第二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1868—1879)第一节、近代教育的原点—“学制”前的教育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1872年8月《学制》颁布为日本政府教育发展方向的摸索阶段。这其中的教育政策存在着“复古主义”与“开明主义”两种路线。这两种路线有以1870年3月为界,此前是复古主义,此后是开明主义。1.“皇道主义”的教育政策《五条誓文》第五条:求知识与世界,大振皇基。日本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总方针。目标定位为“大振皇基”。具体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a)1868.4《学舍制》将神典、皇籍等内容列为首要内容。b)改祭祀天皇的皇祖天神社c)1868年9月在京都设立皇学所和汉学所,“皇道”居于核心地位d)1869年8月设立的大学校以祭拜皇祖大神,以“皇道”居于核心地位社会教化领域:a)明治政府重视有关天皇的节日《大教宣布诏书》(70.2)、《宣教室须知》(70.5)、《三条教宪》(72.4)总而言之,明治维新以后,皇国思想支配教育。这一时期的为国教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2.“富国强兵”下的教育发展富国:1871年8月《昭明国体确立政体意见书》、1868年12月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建议案》、1869年2月伊藤博文《国是纲目》均有提出富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在政府“强兵”方针下,教育与军事发展这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a)作为旧军人武士参与到教育领域中去b)重视兵学,教育中有了体操课,兵学局c)专设军事学校3、“文明开化”下的教育发展1870年3月《大学规则》和《中小学规则》、1871年12月《学制》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学制”之前的教育政策及其实践,复古的“皇道主义”、实用的“富国强兵”、先进的“文明开化”三方面的因素像话交融发酵,使得日本近代教育中皇国主义、军国主义特征的资本主义教育有根可循。二、“学制”与近代教育体制的初创p28表详见2、“学制”下的教育行政文部省|各大学区的督学局(8个),每个大学区又包括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有210个小学区|各中学区的学区管理人明治政府通过集权式的行政组织机构,将教育政策贯彻到全国每一个学区,对于其教育政策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四、教育的保守与军事因素以及学制的废除1.天皇对教育领域的参与1872年12月15日,确立神武天皇即位年为日本纪元元年,即位日为(2.11)为纪元节、明治天皇生日为天长节(11.3)天皇像出现在东京开成学校(1874年6月),并且天皇多次视察学校,出席学校活动教学内容中也强调皇权色彩2.教育与军事发展第三点:军方提出“国民皆兵”的构想13转入中学19毕业,20岁成为军人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修改一、“皇国”教育理念的重视1.《教学大旨》与“皇国”教育目的1877—1882年很多的教育改革的方针都发轫于《教学圣旨》,《教学圣旨》旨在通过宣传忠孝意识来强化国民的国家观念。在1884年1月,《中学通则》中强调忠孝彝论之道为本,以汉学去培养忠孝,通过忠孝来达到尊皇的目的。二、“教育令”时期上层教育行政政府通过对教师政策、教科书政策以控制教学内容,颁布法令来限制教育领域的政治权利以及自由。在1884年8月,文部省制定《中学、师范学校教师资格证规程》开始实行中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制度,这个举措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加强对教师的控制。在教材方面,也加强了教对教材的控制。三、教育与军事发展的关联2.军事与教育之关联第一,军事官员的教育构想及教育构想及教育任职。这里特别提到山县有朋,在他的《论主一赋兵》提出全面皆兵、全面皆学的构想,后来在《进邻邦兵略表》有提议通过军事实现爱国的德育目标。此后,陆军将官山田显义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当时日本政要的观念中认为教育’与知识’是建立一支强大军队的核心与关键。第二,《征兵令》与学校教育之关联。在1882年12月《征兵令》规定了中等以上学生可以在六年内缓期征兵,但适应一年志愿兵制度的毕业生要”经陆军考试委员考试合格”,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有关陆军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1884年2月,在东京大学预科班,事实上也就是高等中学阶段,要求全体学生每日都必修轻度运动2小时,步兵操练两小时。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将中等以上的学校毕业生的服兵役义务部分地、提前的转嫁到学校教育中。第四章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1886—1896)1886年“学校令”标志着近代学校制度的确立1886“学校令”-1889年成立的“高等教育会议”是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时期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皇权”教育行政的确立1890年《教育敕语》标志着“皇国”教育理念的法制化,军事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实施,标志着“军国主义”教育的初步展开。一、“皇国”教育理念的法制化1、森有礼的“国体”教育思想与实践森有礼作为日本近代首位文部大臣,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先锋式的人物也是“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国家”教育目的,既主张教育以“国家为体”,最终又将国家归结于国民终于天皇的“国体”。这样使得日本的国家教育从抽象上的意识形态方面转向更加具体的对天皇尽忠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天皇尽忠尽死的狂热思想便由此开始。森有礼提出初等、中等教育之目的是“为国家”,之后进一步强调“皇国”。他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天皇权威的具体措施。第一,开始向各级学校下敕天皇的画像。1886年9月,文部省向第一高等中学颁发天皇的“御影”,此后开始逐渐向府县的师范学校及中学下发,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自发式的对天皇的忠诚。第二,规定了“尊皇”的国家节日礼仪在1889年2月11日,第一高等中学举行第一次纪元节表诚仪式。3.《教育敕语》与“为皇国”理念的实践在普通中等教育方面,文部省在1894年3月修改《普通中学之学科及其程度》,规定增加国语,汉文,历史课的课时,将其作为“培养爱国心之资料”加以重视,并采用井上哲次郎《敕语衍义》作为中学修身教科书。日本国家教育与西方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之处:1、强调“尊皇”性,无论是日本当时的军政首脑均强调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在其他的西方国家是截然不同的,大部分西方国家经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以后均强调民主和法治,在他们看来任何君主和权威都不能凌驾与法律和人权之上。2、带有“神性”,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以天皇为首的国教,这在西方以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3、强调独特性,日本近代所确立的作为教育目的的国家,可以说是一个“唯·神·皇国”。综上所述,日本近代教育理念具有封建性(“天皇=君主”)、非科学性(“神性”)、排他性(“独特性”)二、“学校令”时期的教育行政1.“敕令主义”教育行政的确立2.国家对各类学校的控制加强在1886《中学校令》规定在全国设立5所高等中学,都有文部省直接管辖;中学的课程及教科书都有文部省全权包办。三、军事教育的初步展开这节讲到随着“军国”性质的日益强化,在教育刘玉的军事色彩也与日俱深。1、日本朝野的军事教育构想《关于军事体操的建议案》:分割中学以上诸学校之教育时间,即体操一课脱离文部省管理,一觉陆军省,简选武官,担任纯粹军事之军事体操训练。文部省本身不染之其事务,极限于同陆军商量。此既可以励行严肃之规律,以致体育之发达,使学习在武毅顺良中感化生长,以涵养忠君爱国之精神,焕发尝坚忍难之气力,他日成人、被征以为兵时,其效果显著。山县有朋的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教育培养国民爱国之念,国民对国家将会以死自守。——《外交政略论》教育是战争的真正武器。在中等教育领域方面,1886年6月的《普通中学学科及其程度》7月《高等中学学科及其程度》均在体操课中列入了“军事体操”一项。3.教育与甲午战争1894.8.1甲午战争爆发教育在甲午战争中扮演的作用第一,鼓吹“忠君爱国”思想第二,学校实施军事训练第三,学校通过各种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敌对情绪”。第四,教育领域为政府向国民提供宣传过战争的思想教育与战争的关系:教育在甲午战争中承担了动员人力与舆论的任务;同时对外战争也加强了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第五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扩充一、“皇国教育”教育的加强在中学方面,1901.3《中学校令实施规则》的道德教育课程伦理改为修身1911《中学教学要目》删除伦理增加戊申诏书、教育敕语。其道德完全以“皇国”为始终的封闭系统。女子中等教育四部分,单独列出教育敕语一项,将天皇作为道德的起始,又将忠孝一致,爱国奉忠,完全取消了人类的视角。“皇国”教育理念的弊端:1、开始排斥普遍的人道原则2、开始无视真理3、开始无视邻国主权三、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1,甲午战争后的学校军事教育战争后军事教育进一步加强第三、中学加强了军事体操训练1901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更加详细的规定体操内容。1902年《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全年体操增加三个课时1902年《中学讲授要目》中学一至三年级体操每周均需3课时,教学内容各种详见p137。
本文标题:日本近现代教育史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6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