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资料备课思路:《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而且本专题是由三部分组成: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个板块是相为应答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感悟自然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言文,所以我决定把字词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解决,为了使预习的效果更加的明确,特意设置了一张预习的练习题。课中就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教学目标: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教学设计一、导入(采用开门见山式),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2、注音:(齐读两遍)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解释字词: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施施而行:缓慢行走的样子。2披草而坐:用手拨开古今异义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到趣,通“趋”,往。缘染溪:沿着始指异之:以......为异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攒蹙累积:累积,重叠积压。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莫得其涯:边际,极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冥合:浑然一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4、翻译句子:A、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我认为,凡是这永州有奇异形态山水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特别。B、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D、是岁,元和四年也这一年,是元和四年。三、进入文本分析(一)解题1、解决了字词问题之后,我们就进入文本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先确定从文体上来说,这属于哪一类的文章?游记散文2、对于这类文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提示)初中时期,也是柳宗元写的,其中有一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是,《小石潭记》,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同一系列的文章,他们和另外六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奠基作。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按照《小石潭记》题目的内容,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题目可以简化为《西山游记》,可以这样呢?不可以,为什么呢?4、那么我们来看《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西山游记》这一题目多了什么信息内容呢?始得和宴5、这两个词分别作何解释呢?始得:开始发现宴:快乐(提示:宴有三种解释,1、用酒饭招待客人;2、乐,快乐;3、安逸、安闲)6、这两个词做这样解释之后,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出哪些信息呢?请同学们把ppt上的填3空题补充完整A、这篇文章记载的是作者第1次游玩西山的所见所遇及所感所想B、这次西山之旅是一次快乐的游玩。【过渡】:我们从题目中得到了这样两个信息,是第一次的西山之旅是快乐的游玩。下面我们来看文章。请同学们边读文章边思考ppt上的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记载里几次的游玩?2、在游玩之前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两次游玩后他的心情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请带着问题诵读全文。(二)课文内容分析1、作者在文章中记载里几次的游玩?两次。分别是游诸山和游西山2、作者在游玩之前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悲。(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因为作者是被贬谪在此地,是待罪之身。他为何会被贬呢?因为革新失败。也就说明他的政治理想在这次贬谪中破灭了。他空有满腔的理想抱负,却报国无门。PPT: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永州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这样的情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中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情况——被贬谪。在我国有这样一句话:诗家不幸文章幸。柳宗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3、两次游玩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A游诸山后是悲的。从“觉而起,起而归”中看出,运用顶针的手法,使得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说明作者对这些景物毫无留恋之感。B游西山后是喜的。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中看出作者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之感。而且作者此时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仿佛达到了与外物合二为一的境界。4、可见之前游诸山和游西山两次游玩,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那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再次思考试卷上的表格。(请两位同学起来读)游诸山游西山方式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过,缘,斫,焚,穷,攀,遨景色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西山4过程傾壶而醉,醉则卧,卧而梦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归家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情为僇(戮)人,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两看前三个的比较,我想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为什么两次游玩的结果截然不方式同呢?(1)、游玩的方式不同A、游诸山是的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追问)这一种怎样的游玩情景呢?能否有同学能有你的语言或动作来描述一下这8个字。缓慢的行走,而且漫无目的。是不是这个样子,垂头丧气,毫无兴致,旁边的风景与我无关。所以从这8个字中我们得出柳宗元游诸山是一种消极的,任意的游玩。这样的游玩结构可想而知。能发现身边的风景吗?B、游西山的方式是过,缘,斫,焚,穷,攀,遨这7个动词,过是渡过,要穿过河流。缘沿着,路途不好走,斫是砍,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攀说明山高,而且没有平整的路。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路途,并没有影响作者的兴致。可见作者是积极主动地去游玩西山。(做一个示范,其余让学生来谈)(2)、游玩的对象不同A、游诸山,游玩的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这些游玩对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提示):高,很高的山,给人一种压抑之感。深林,很密的林子,幽深之外,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回,九曲十八弯,不见尽头……给人一种幽深压抑之感,这在无形间就强化了作者被贬谪之后的孤寂感。B、游西山,游玩的西山时怎样的?同学们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其高下之势……说明西山之高。侧面描写,通过在西山山顶上的所见来写西山之高峻。这里杜甫写泰山之高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说明西山的特立不群。(3)、游玩时的过程A、游玩的醉态是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这里的“而”字都做承接的解释,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到了众山之后,作者是为了游玩而游玩。没有看身边的风景,其结果可想而知。“举杯浇愁愁更愁”B、在西山上,作者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在酒杯里倒满酒,然后身子倾倒,接近于醉倒。注意这里古今异义。今义是精神萎靡不振。这时候的作者应该是心醉了。老师不由的想起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慢慢的作者就心凝形释了。5、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回答:为什么西山能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A、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章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修5饰下西山特立(追问:特立二字做什么解释?独特卓立)B、为什么特立不群就让作者心情由悲变为喜了呢?(提示,登上西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正因为其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登上山之后眼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的心情就愉快了。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老师发现的资料,再来看看西山的特点,作者与西山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都是卓立不群的。西山高出其他的山,是不与培喽为类,而作者是君子,不与小人为类,所以西山是作者的人格象征,作者游西山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1)、西山的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的眼界豁然开朗。(2)、全新的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3)、西山的游玩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10、那现在同学们能解答在上课之处提出的问题了吗?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游玩的真正开始?因为一方面西山的游玩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信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而且西山之游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朗读指导】从中我们可以写出第一自然段描述的是作者柳宗元游西山前游诸山的所见所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贬谪,柳宗元即使游玩也是心情压抑苦闷的。所以,我们诵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怎么的语调,怎么的语气,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呢?缓慢的,低沉的,带着苦闷的,悲伤的情感来读。第二自然段作者看到了豁然开朗的西山,心情是愉快的。读的时候可以轻快,活泼再次基础上我们再次读一遍6、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看,作者为何只在游西山时,才有“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感觉?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因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生活。此间故交断绝,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自称“僇人”。因为心情抑郁,柳宗元常常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的“永州八记”被称为“游记之祖”。西山:怪特、高峻和特立不群作者:怀才不遇的处境、不甘沉沦的追求、卓而不群的人格、傲然独立的精神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四、拓展训练你有类似的游览经历吗?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当时情景,写200字左右的小短文。6《始得西山宴游记》预习作业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代文学家、思想家。字,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2、注音:(齐读两遍
本文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6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