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
-1-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摘要)牵头部门:重庆市科委第一部分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问题研究一、科技平台建设意义及需求科技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我市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全市层面的整体建设规划;二是总体水平较低;三是财政投入分散,总量不足,配置不当;四是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五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六是缺乏稳定专业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的机制。我市科技平台建设的滞后与薄弱,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使许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形成。为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我市启动了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的建设。-2-加快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战略目标到2007年,制定和完善重庆市三大科技平台建设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和共享规章制度,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支持一批平台重点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研究开发能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流动、高效运行的实验研究开发基地,提高我市科技原创能力。建设市级以上示范重点实验室2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建设市级以上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6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创新服务能力——逐步构建我市科技公共资源信息网络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网九库”为核心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逐步构建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制度创新——基本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三大科技平台发展运行机制。建立起更加灵活的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体制和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力争使我市两院院士增加2~5名,市级以上(含市级)学术带头人达到1000名,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达到-3-20000名,在重点学科和优势行业领域形成100个左右能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团队。到2010年,初步建成涵盖我市重点学科、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平台体系,建立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实验室1~2个;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三、重点领域(一)研究开发平台1、实验室体系建设在动植物种质基因与良种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装备制造业、临床医学、人口健康与安全、环境安全等重点学科领域,组建和完善提升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学科,争取建立一批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相关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建成“机械及光电系统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将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超声医学工程、蚕桑学、分子免疫学等优势学科研究平台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4-2、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建设在清洁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微光机电、农产品加工、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现代中药等领域,组建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工程化技术研发机构。继续加强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辐射、工程化服务能力,将轻合金(镁合金)、生物制药、公路工程等具有特色优势的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资源共享平台1、网络科技环境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管理和应用服务的集成,以信息共享逐步带动平台实物资源的共享。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网络协同科研环境建设,开展大型科学仪器的远程应用,逐步提供开展网络协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服务,构建重庆市科技信息网,提供“一站式”科技咨询服务。继续加强农村现代科技信息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建设。2、科学数据共享体系建设整合农业、林业、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等数据资源,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对重要的历史资料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对政府资助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资源进行重点整理、汇交和建-5-库,整合相关的主体数据库,构建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科学数据群。3、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文献数字化中心为基础,继续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完善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检索中心建设,继续扩充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与服务范围。建立科技综合情报咨询与信息分析支持系统,为用户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在线联合目录查询和跨系统数据库检索服务。组织联合采购和专题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馆际互借和网络化原文远程传递体系、虚拟参考咨询和用户培训系统、情报咨询与查证系统等。4、计量标准与检测技术体系建设开展新材料、现代中药、食品安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将我市优势产业的标准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以重庆市科技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我市现有的较为分散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检测机构,将科技检测中心建设成为我市乃至西部地区的科技检测服务窗口。5、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体系建设补充、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加强现有科学仪器设备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制定更为灵活、适用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共建共享的运行补贴办法,节约用户测试和使用成本,拓展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成果转化平台-6-1、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龙头,构建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香港生产力促进局CEPA业务发展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RP等10大分中心。将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强、特色业务突出、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手段先进的科技创新、技术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2、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构建以大学科技园、高新区、产业开发区、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在进一步完善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大学科技园西永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3、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重庆高交会的服务功能,发展与之相关的网上交易,建立一批区域性常设技术交易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鉴定、和认证、人才、专利代理服务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加快科技评估机构建设,推动一批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适应科技事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投融资体制,发展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四、保障措施与建议(一)组织保障-7-1、建立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体系2、建立平台评估监测体系(二)政策法规保障1、制订相关法规与规章2、修改和完善现有相关法规与规章(三)创新管理1、建立健全平台建设运行的共享监管机制2、建立健全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四)投入保障1、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2、鼓励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投入决策的科学性(五)人才队伍建设1、建立合理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2、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六)国内外交流与合作1、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2、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平台资源第二部分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问题研究-8-原始性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科技与经济重大发展和超越的机会。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始性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一、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总量不足。主要表现为R&D经费支出低,2002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仅为0.64%;创新机构数量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3个,科技中介机构约820家;科技成果数量不足,2003年我市高校被SCI、EI、ISTP等收录的科技论文数为523篇。(二)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失衡,学科带头人少。2002年我市每万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277人,在全国排第21位,西部排第6位。2003年,我市院士仅有10名,四川超过40名,陕西超过50名。国家863计划专家仅1人;技术结构脱节,工程化技术极度缺乏,造成成果转化率低;所有制结构欠佳,民间科研机构少,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三)发展环境欠佳。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科技意识薄弱;文化氛围不浓,主要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宽容失败的涵养不够;科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9-(四)科技需求动力不足。创新政策不健全、不完善,创新政策环境不宽松,难以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欲望;产业层次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占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不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对创新的需求不迫切。二、增强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一)科技条件建设目标通过实施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到2010年,使全市在原始性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到2010年,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实验室1~2个;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建设“一网九库”资源共享平台。(二)R&D投入目标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多元化R&D投入体系,至201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1.7%以上,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经费占R&D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使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原始性创新活动的主体。(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到2010年力争使我市两院院士增加3至5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达到100名,市级以上学术带头人达到1500名,专-10-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达到30000名,在重点学科和优势行业领域形成100个左右能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团队。(四)原始性创新成果目标到2010年,力争使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达到1000篇/年;专利申请数和获权数分别达到10000件/年和6000件/年,其中发明专利获权数达到500件/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数位列西部前列。(五)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目标到2010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量和经费位列西部前列。三、增强重庆市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措施及对策建议(一)确保超前、稳定和高强度的经费投入。(二)改革科技管理制度。(三)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四)建立有利于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稳定。(六)加强科技条件建设。(七)加强产学研联合。(八)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九)努力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11-第一部分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问题研究前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标题: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9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