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沙坪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加速发展的时期,是基础建设和功能完善并重的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扎实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稳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和《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一、“十五”时期主要成效“十五”时期,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再就业工程顺利推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顺利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累计帮助和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再就业4.3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达到街、镇(园区)全覆盖,基本形成就业和社会保障区、街(镇、园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建成区级就业服务大厅,构筑“1+X”就业大市场,与全市所有区县实现网络联通,创办“天天职介超市”,为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培训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就业训练、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力度,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平稳过渡,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11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8.4万人,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1.8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达8万余人;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职工13.5万人,较好地发挥了其“社会减震器”作用,确保了失业职工基本生活;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实施,参保人数达19.1万人,初步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以大额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工伤保险发展良好,1100家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达10.5万人;生育保险顺利启动和实施,参保人数达到5.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参保单位154家,参保人数3000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业务,2742农村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3—基金800多万元,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模式和实现途径奠定了一定基础。(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取得实效。全面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逐步向基层延伸,在街、镇(园区)和部分企业工会聘任38名兼职监察员和11名法律监督员,构建新的执法网络。清理整顿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大力开展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执法检查,主动检查企业1600多户,受理举报投诉2000多件,为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2100多万元。实施了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有效地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深入了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广大职工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指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切实做好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妥善处理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十五”期间,累计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000多件,结案率保持在98%以上,工伤性质认定2300多件,劳动能力鉴定6100多人次,劳动合同鉴证4万余份。逐步推行企业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形成了企业与职工自主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一区两高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有利条件—4—一是从中央到市、区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前提下,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各级将更加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其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十五”时期,我区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企业改革得到深化,经济增速大幅提升,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科教文卫资源优势转化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这就为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三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基础。“十五”期间,市、区相继出台了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5—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这就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条件。(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矛盾较突出,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一个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我区常住人口从“九五”末期的66.44万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85.53万人,净增19.0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2万人。加之外来劳动力进入,劳动人口增幅较大。相反,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就业弹性值相应下降,就业岗位增长赶不上劳动人口增长。据预测,“十一五”我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约1.1万个,而需要解决就业达2.5万人,岗位需求缺口达1.4万个。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结构较过去几年发生了变化,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偏低,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工作难度大。二个是在国有企业“并轨”,大规模下岗分流告一段落的同时,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主辅分离的任务繁重,2005年末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结存1.6万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十分突出。三个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农业的改造,农村劳动力流动量加大,在推进重庆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有大批“农转非”人员需要—6—转移就业。“十五”末,全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达15万人,“十一五”时期,这种劳动力流动规模将呈扩大趋势,预计每年将以1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加之,高校多、部队多,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相当大。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在迅速增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破产、关闭、解体企业进一步增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下降,基金征缴困难,企业欠费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区历年累计欠缴达2.04亿元),结构调整导致的提前退休人员的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增大,确保发放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退休人员比例高,给基金支付造成压力,当期收支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已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稳运行带来了影响。失业保险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2004、2005年缺口分别为910万元和352万元),解决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偏弱的问题将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生育保险启动实施不久,工伤保险扩面推进难度大。“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显现,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三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结构仍然处于较大变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工主体将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在“十一五”时期,一—7—些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其遗留的劳动关系问题突出。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较为普遍,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且变得日益复杂,仲裁诉讼比例增大,自1998年以来,我区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幅达40%以上。非公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违反劳动者意愿安排超时加班,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让职工超强度劳动以及劳动卫生环境差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依然存在。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体系,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迈进,为我区经济社会—8—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城镇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力争达到6万人。其中,“农转非”人员1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区充分就业社区达到90%,基本解决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2、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2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2万人,创业培训5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1000人;持证上岗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80%,就业准入工种持证上岗率力争达到100%。——技能人才总数达到9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增加到1.8万人左右,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0%);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2万人。3、社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万人、23万人、14万人、13万人和10万人以上。4、劳动关系——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四、主要任务(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1、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9—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新生劳动力、“4050”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抓好再就业重点企业、再就业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项工作。同时,适应新的形势,适当扩大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加大政策扶持“低保”人员就业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2、协调推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改善,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都市工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中,通过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增强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作用。3、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城乡统筹就业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城乡统筹劳动力市场,将东部(天星桥)原来城乡分割的共计2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从组织和形式上统一整合,调整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功能。在西部(
本文标题: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2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