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讲义
-1-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讲义(2011年3月)导语: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有人类历史就有统计的存在,成语结绳计数、刻木计数到无字天书的周易无不与统计有关,统计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描述,易经的很多内容渗透着统计知识。不过在早期还没有出现“统计”这样的用语。1903年由钮永建、林卓南等翻译了横山雅南所著的《统计讲义录》一书,把“统计”这个词从日本传到我国。1907年彭祖植编写的《统计学》在日本出版,同时在国内发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统计学”书籍。“统计”一词在我国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既然提到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就应该了解知晓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下面结合多年来的统计实践,围绕生产总值等核心指标开始今天的学习。第一部分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一)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从上一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联合国推荐的SNA体系,结合中国的MPS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轨制的核算体系。80年代初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双轨制核算体系,满足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需要。统计一方面要观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指标,同时也要观察计划以外市场经济调节的指标,双轨制满足了中国在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学术界和统计界也解放思想,打破了理论上的桎梏,推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建立。1992年以后结合联合国SNA,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了新-2-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为全面观察和核算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行业竞争、国际竞争,提供了大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确立了统计部门的地位,这是一项重大的统计革命。截至目前,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指标来替代GDP,这是我们改革的一大成果。***尤其是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交谈当中,频频出现一个热词——“幸福指数”。很多地方还提出将提升“幸福指数”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导向。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进一步强调关注民生、关注居民的幸福感时,过分夸大“幸福指数”的功能,不切实际地否定GDP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把“幸福指数”推崇到与前些年“GDP至上”同样的地步。甚至还提出以“幸福指数”来取代GDP,并以此作为今后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对这种非此即彼的片面认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注意防止使“幸福指数”陷入与以往“GDP崇拜”同样的尴尬境地。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和其他众多经济指标一样,GDP也不是万能指标,它虽然在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结构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具有其独有的功能,但也存在诸如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以及社会公平、民众的幸福感状况等局限和不足。“幸福指数”也不例外,在反映民生状况、社会进步尤其是人们对幸福预期的满足状况等方面具有其独特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先天的不足和缺陷。从这种意义上说,GDP和“幸福指数”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它们之间恰恰是互为弥补,而不是相互排斥。“幸福”是一个相对概念,“幸福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在对“幸福指数”的调查和计算过程中,我们很难像GDP等经济指标那样对经济活动成果的客观存在进行统计和核算,而主要是围绕不同人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样本人群中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可以看出,前者主要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而后者则主要基于对人的主观感受的把握。从目前已公布的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研究资料,尤其是国内不同地区和机构已开展的各类幸福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人群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是相同的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由于幸福感调查所选定的指标和所确定的指标权重的不同所带来的调查结果的差异更是司空见惯。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共同课题。从上可以看出,当我们把“幸福指数”作为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施政导向和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的时候,不宜简单地提出以“幸福指数”取代GDP。在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我国,这种提法未免为时过早。如上所述,“幸福指数”的基本功能在于反映民众对幸福的一般心理感受,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调查时期的长短、调查对象-3-的主观因素以及所处环境的外部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要注意克服期望“幸福指数”长期保持线形增长的不切实际的心态,防止人为地把这一新的概念和指标推向“GDP崇拜”的老路,迫使其扮演难以担当的政治角色。我们应客观地看到,在人们的期望和现实之间始终存在一些差距,每一个公民对幸福的期望值应该是合理的,也需要切合社会发展现实。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世界上没有万能的统计指标,我们也不应苛求任何一个统计指标具有无所不包的功能,更不能以偏概全,武断地给某一个指标“定罪”。如果一些指标在经济和社会管理中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需要认真反思的首先应该是片面理解或不恰当地使用这些指标的我们自己。包括“幸福指数”在内的其他任何指标,不论多么科学、多么有新意,如果我们使用不当,甚至过分地附加一些政治因素,同样将难以走出“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怪圈。***(三)统计指标体系。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一是确立了普查的主体地位,1990-2000年,10年间5项6次普查,2001-2010年,3项4次普查。二是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从农村的农产量抽样和住户调查到城市的住户调查和物价调查,再到工业、商业、劳动力调查等,全面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为满足新形势下体制改革和社会多元化需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一)主要特点1、全面性。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4-2、系统性。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期报表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3、可比性。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虽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是客观地讲,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如统计调查内容还不能较好地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统计调查过分依赖于全面报表,调查内容多、信息量小,整体效率低;调查项目过多,基层负担过重;统计调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调查时有发生,分工合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等。具体来讲,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我国常规年度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还有缺口,覆盖面不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常规服务业统计缺口较大;价格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专业统计范围不全。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主要体现在普查与年报之间的矛盾;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矛盾;综合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专业统计制度与核算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统计制度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协调的整体。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指标较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少,特别是反映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需求的统计项目少,反映价值量的指标多,反映物量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激烈竞争条件下社会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反映供给的指标多,反映需求的指标少,不利于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政治文明和环保文明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指标设置不合理与指标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时存在。4、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平衡,造成专业制度内部、各专业之间、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重复性调查,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统计数据不高,另一方面造成了数出多门、一门多数和数据打架的情况出现。同时,大量的统计信息被湮没,可用信息少,浪费严重。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社会公众对工作非常关注,出现“热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对统计工作的热议?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统-5-计的需求增多了,要求提高了,从过去大家不重视统计到目前的“热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第二,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利益与统计密切相关了。第三,社会热议给统计增加了压力,但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对此,要客观的分析,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对于误解,我们要更好的解释统计方法制度。从政府层面来看,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寄予了厚望期待。(二)改革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核算体系,充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组织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实用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际统计标准和一般规则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要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要提升统计标准化水平;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特别是支出法核算;第二,建立和完善季度GDP核算;第三,完善可比价核算;第四,做好GDP统一核算。(三)改革的主要原则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统一设计的原则;全程设计的原则。第二部分生产总值核算通常对GDP或国内生产总值人们耳熟能详,但是能了解和准确使用的人不算太多。每年国家、省市区都要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上一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2008年全国进行了两次经济普查,原定第一次经济普查时间是2003年,大家知道那一年全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非
本文标题: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2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