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先秦诸子选读》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先秦诸子选读》模拟测试题一、社科文阅读(共9分)“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答案】B(B项中由“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推测不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强加因果关系。)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答案】C(C项“过犹不及”能够体现出中庸的思想,但不能说“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答案】D(A项:曲解了原文,“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但他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B项:“所有事情都有限度”与原文不符,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应为“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C项:首先缺少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只有……才”的表述太绝对化。)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夫子当路于齐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②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③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④微子、微仲、⑤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⑥,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①曾西:名申,字子西,曾参之子,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⑥镃基:锄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子当路..于齐当路:当政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许:答允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风:传统作风、教化D.今时则易.然也易:容易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文王何可当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孙丑觉得是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所以管仲、晏子是值得学习的。B.公孙丑称赞孟子可以和管仲、晏子相比较,孟子听了很高兴地接受了。C.孟子认为应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D.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家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3分)译文:②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3分)译文:答案:4.B(许:振兴)5.B(A为:认为/成为,变成;B均表反诘语气;C代词,指纣王/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D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此)6.B(晏子管仲是以霸道来施政的。)7.(1)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2)(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二)古诗鉴赏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答:(9)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答:(10)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参考:(8)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9)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10)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三)古文填空。11、子在川上曰:“,!”(《论语》)12、爱人者,。敬人者,。《孟子》)13、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孟子》)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有无相生》)15、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曲阜也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和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提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询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同大成门争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这段话,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时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曲阜“三孔”中引起我留连仰慕的树木,还有孔府花园的五君子柏。这株经历四百余年风雨的柏树,有若匪夷所思的巨掌伸出五指,采摄阳
本文标题:《先秦诸子选读》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6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