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出题:曹红英审题:李红敏时间:2014/2/16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11·重庆高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2012年是农业税取消的第七个年头,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5.他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尽地力之教”是他的经济策略,主持制定《法经》是他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7.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8.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9.右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10.《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2-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1.《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12.《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1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D.焚烧诗书1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15.“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16.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遭到反对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17.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18.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19.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3-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20.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④2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2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前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4-回答:(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6分)(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5分)(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4分)(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7分)24.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1分)2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车,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禭兼加,赗赙过礼,此其所失。原其由来,染秦化(秦国文化)故也。”——《华阳国志》材料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史记·货殖列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在巴蜀地区采取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采取这些措施的效果。(11分)-5-第二单元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征。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管仲改革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故排除含③的B、D两项。结合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②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基本上是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的,作用基本相同。即都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4.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荒地不断开垦,私田数量大增,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向国家交税。于是,许多国家不得不承认土地私有,征收土地农业税,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5.答案:B解析:李悝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6.答案:D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7.答案:A解析:材料中李悝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功劳才能享受高的待遇,并且提出要赏罚分明。这一主张使得原先靠世袭的奴隶主贵族受到打击。8.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是上层建筑的变化。9.答案:A解析:以“南门徙木”表明没有欺诈,取信于民,有助于颁布变法法令。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商品交流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军功者”“宗室”可以判断出,A、D两项属于其意义,但不是最重要的积极意义。C项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题干关键词是“在平阳君赵豹看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能力。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3.答案:C解析:“薄恩礼,好生分”大意是:对恩礼淡漠,性格乖戾。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有紧密关系。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14.答案:C解析:“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6-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15.答
本文标题: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7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