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四章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描述
比较制度经济学第十四章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目录第一节制度创新第二节制度变迁第三节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第一节制度创新一、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就是指实施创造性破坏的行为(或行动过程),通过这种行为(或这一过程),在不断破坏旧结构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出新结构。制度创新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取在现存制度结构内无法实现的潜在收益,寻求、设计并建构一种用以替代现存安排结构的新的制度安排。熊彼特熊彼特,J.A.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美籍奥国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主要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二、几个重要概念制度环境就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一项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了安排创新的进程,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次级行动团体也是一个决策单位,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取收入所进行的一些制度安排变迁。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文件或手段被应用于新的安排结构时,行动团体就利用它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安排结构的收入。三、制度创新的供求及损益分析(一)制度需求人们为了内在化外部利润,以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于是产生了对相应新制度安排的需求。影响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对利益获取和费用支出的改变外部性内部化所带来的利润克服对风险的厌恶交易费用节约所增加的利润人们对收入预期的改变导致对新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评价的全面修正三、制度创新的供求及损益分析(二)制度供给影响制度供给的主要因素:如果实现一项制度安排所需要的组织费用因某种意图有人愿意承担,那么制度创新的成本将会显著减少技术创新在增加新制度安排的潜在利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相应的操作成本教育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以及社科知识的进步导致制度创新的供给曲线右移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升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明显减少了政府性制度创新的成本对现存制度的路径依赖不可避免会增大新制度的供给成本作为制度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准则对制度供给曲线的上下移动产生影响三、制度创新的供求及损益分析(三)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制度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按其所属层次的差异可分为:①经济成本和收益②意识形态类成本和收益③政治成本和收益如果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进行分类,制度创新成本和收益又可分为:①个体成本与收益②社会成本与收益③政府成本与收益制度创新的成本至少包括:①规划设计费用;②组织实施费用;③消除旧制度的费用;④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即阻滞成本);⑤经营成本;⑥机会成本。三、制度创新的供求及损益分析(四)制度创新的层次与时滞制度创新的层次:单独的个人自愿协议组成的团体政府制度创新的时滞:“认知和组织”的时滞“发明”的时滞“菜单选择”的时滞“启动”时滞第二节制度变迁一、制度变迁的内涵制度变迁是指在新生利益团体主导下展开的由既有制度形式(或制度结构)向新创制度形式(或制度结构)进行转换的一系列演变形态及其过程。①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新生利益集团,也就是诺斯所说的初级行动团体。②制度创新是制度变迁的一种前提。③制度变迁是有层次、分阶段的,是由一系列按时序推进、前后连贯的演变形态的组合。④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主要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这种类型的制度变迁是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而引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通过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该制度变迁的动因则可能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引起。二、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一)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主要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这种类型的制度变迁是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而引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1)盈利性(2)自发性(3)渐进性二、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通过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该制度变迁的动因则可能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引起。一个社会除诱致性变迁外还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理由在于:(1)规模经济优势和成本优势。(2)制度供给是国家的一种基本功能。(3)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属性。(4)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二、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二)强制性制度变迁制约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的因素:①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②意识形态刚性③官僚机构问题④集团利益冲突⑤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二、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三)两种制度变迁方式间的关系①相对独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各自在其适宜的范围内发挥作用。②相互补充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各有其相对比较优势。③彼此联系在现实世界中,既没有纯粹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没有纯粹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三、制度变迁的基础理论一般模型由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四大部分组成。经济增长取决于能够提供适当个人激励和有效的产权制度,有效率的标准是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相一致。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创新的潜在利润大于预期成本。国家是界定并实施产权的单位,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具有克服“搭便车”并节省交易费用的功能。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主要受制于以下三大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治市场中交易费用的节约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第三节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提出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包括两个方面: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反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讨论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经济机制的激励问题设计理论的核心概念:1、经济环境2、配置机制3、自我行为的描述4、想要达到的目标(经济的或社会的)激励机制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尽管按照自利动机行动,但最终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果正好符合某个社会目标,即激励相容。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二)经济机制的信息问题经济机制所包含信息空间的维数大小与其配置规则的复杂程度有可能存在着某种逆向关系。有些具有较少维数的经济机制,它的配置规则却可能极为复杂,这种机制的运行成本就有可能反而比那些维数较大的机制的运作成本还要高。不管怎样,对机制最小维数信息空间的研究能够使人们知道运转一个机制至少需要多大的信息量或运行成本。三、机制设计与机制演进(一)机制设计的意义1、“激励相容”不可能性定理(赫维兹,1972):即使只有私人商品的社会,只要这个社会中的成员个数是有限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且使每个人都有激励真实地告诉他自己的偏好。里奥尼德·赫维茨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三、机制设计与机制演进(一)机制设计的意义赫维兹1979年证明如果一个机制执行了帕累托有效和个人理性配置,则这个社会选择对应必定包含了所有瓦尔拉斯配置或林达尔配置。在新古典的经济环境下,竞争性市场机制是唯一利用信息量最少并且产生了有效配置的机制。在非古典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着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信息分散决策机制,但都要以高昂的信息成本为代价,因为它需要有一个具有无限维的信息空间。三、机制设计与机制演进(二)经济机制设计与自发演进的相互关系:自发演进是经济机制形成的基础,人为设计实质上是对自发演进路径、方向和模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机制形成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二者所主导的机制形成路径不同自发演进和人为设计可以同时共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换思考题:1.什么是制度创新?影响制度创新供求的因素有哪些?2.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是什么?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能否结合?3.试用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解析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及其特点。4.什么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机制设计理论的分析前提与传统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差别?6.机制设计理论对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什么?7.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8.如何正确处理制度的自发演进和人为设计之间的辨证关系?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描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1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