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主课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唐诗五首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野望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诗人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背景透视东皋()徙倚()落晖()gāohuīxǐyǐ读一读字音写一写字形驱dú()采wēi()犊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朗诵诗歌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合作翻译注释:合作翻译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犊:小牛。这里指牛群。落晖:落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合作翻译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合作探究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的时候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是如何体现光与色的辉映的。【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请简要分析。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野望首联颔联远景静态叙事抒情惆怅孤寂颈联近景动态尾联抒情归纳总结板书设计崔颢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美丽的传说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学习目标朗诵诗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合作翻译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分析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合作探究2、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3、用自己的话概况本诗主要的内容和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使至塞上王维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分析此句是如何体现构图美、色彩美和线条美。首先,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次,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仿佛抽象派的作品。赏析: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赏析: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写作特色: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渡荆门送别李白作者简介:字,号,唐代伟大的诗人。其诗与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杜甫介绍创作情况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由三峡出蜀,沿长江东行,长期在各地漫游。《渡荆门送别》是他初次离开家乡,踏上旅途之际写的。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之线收束在一起。诗题云“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李白)合作翻译楚地:平野:大荒:月下飞天镜:海楼:怜:楚国。平原。广阔无际的原野。喜爱。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注释:合作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1、首联交代了什么?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入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中的“随”“入”用得好,请你简要分析。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行进)不断在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作角度是什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轮明镜(比喻)。“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楚国:楚地。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内容:叙送别缘起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内容:写水中映月画于
本文标题: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5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