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审讯委员会”,对参加起义的人进行审判。十二月党人领袖彼斯特尔、雷列耶夫、卡霍夫斯基、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别斯图热夫—柳明以特等罪被处以极刑。有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有121人被流放到人烟稀少、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内容标准:1、背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1.政治上:俄国农奴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出农奴制的腐朽性,1.“……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2.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2、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3、焦点:解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4、特点:缓慢而又谨慎.原因: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阻力非常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5、方式:1)借助舆论化解阻力;2)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3)让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1、概念:1861.亚历山大二世.“解放法令”2、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政治上:2、内容:经济上: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需付高额赎金和承担义务经济上:1)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2)赎金:高出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3)服劳役:前两年须给地主服劳役,之后转化为代役金,直到付清赎金为止2、内容: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1、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列宁曾指出: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2、进步性: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③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局限性:①不彻底性:农民仍然会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②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和奴役。3、局限性:1、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B.彻底解放农奴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D.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2、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3、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4、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5、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D.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
本文标题: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8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