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基本概念·一、志愿者的概念: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一必须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二、志愿者标志含义: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语“青年”(YOUTH)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三、志愿服务的概念: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四、志愿服务的主要价值意义: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在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时期,我们同样要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需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人与社会的协调。志愿者服务活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新风正气,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发挥着改进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它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环保、交通、治安等问题,从点滴入手,从身边做起,做了大量看起来很平凡却很有意义的事情,让广大群众因志愿者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志愿者的辛劳付出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志愿者的无偿奉献而更加富有凝聚力。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志愿者也传播了文明,传播了追求、责任和理想,传播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精神。这种“爱心”和“文明”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2、建立和谐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在强烈的物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的冷漠习惯,人际关系越来越趋向于“沙漠化”。志愿者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关心的社交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让人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的精神,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3、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超过十二亿倍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大批既有专业学识和专业能力,又有高尚品德和有“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思想的未来谛造者。志愿者行动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行列中来,让其从中获得或加强已掌握的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2使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形成一种奉献精神,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从而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适当的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是志愿服务的直接受惠者及价值体现者,因而对于服务对象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特别需要的服务,创造解决困难的机会志愿者行动,在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同时,注入大量人类的真、善、美的元素,更能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人实际需要,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专业化、全面化及实效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活动能够真真正正地解决实际困难,获得切实的受益。同时,更可以通过成功的服务范例,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去认识及接受志愿者服务活动,从而可以更大程度地为社会分担一定的负担,进一步促进志愿者事业的发展。2、有助于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广风韵,扩展其对自然、社会等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甚至消除对他人、对社会的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使其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增强其归属感。志愿者活动对于服务对象的价值意义主要通过服务活动来实现。在志愿者组织中,应注意服务对于服务对象的正负面影响,尽可能发挥正面的影响,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使服务活动朝正确而有目的方向发展。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包括地方和国家范围内的志愿者行为,也包括跨越国境的双边的和国际的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突出地表现在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许多社会运动,比如在消除文盲,免疫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帮助。五、应急基础知识:(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分级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⑴特别重大(Ⅰ级)——自然灾害: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生物等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⑵重大(Ⅱ级)——事故灾难:企业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燃放、核与辐射、特种设备、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等方面事故,建筑火灾、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⑶较大(Ⅲ级)——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品药品安全、群体性中毒与不明原因疾病、职业中毒、动物疫情。⑷一般(Ⅳ级)——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等。(二)广西公共安全概况:广西常见突发公共事件:3⑴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雷电、冰雹、滑坡、崩塌、森林火灾等灾害较为严重;地震、低温冻害、龙卷风时有发生。⑵事故灾难:矿山生产事故、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烟花爆竹燃放事故、建筑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⑶公共卫生事件:霍乱、乙脑等重大传染病,炭疽、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等人畜(禽)共患病,河豚、毒蘑菇、酵米面等食物中毒。⑷社会安全事件:土地山林水事纠纷,盗窃、抢劫、绑架等犯罪活动。(三)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应急责任: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突发公共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采取保障、控制等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报告所知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不编造、传播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虚假信息,服从政府及所在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政府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第一课第一部分对自身健康情况的认知志愿者在服务时必须拥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状态,这样才可以在志愿服务中顺利完成志愿服务。什么叫健康?长期以来,单纯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而对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却是了解较少;但人既然是组成社会的个体,人的活动就离不开社会,除生理活动之外,还有心理活动,因而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机体没有病,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提出以下定义:“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具体地说,健康包括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的正常发育,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等心理方面的正常发展。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学上的健康,由于志愿者的社会角色、身份各不相同,而因其社会学上的健康标准各不相同,所以在此主要谈到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1)生理学上的健康从外表看应是体重适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头发有光泽,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肌肉、皮肤富于弹性;身体各器官没有发现疾病。(2)心理学上的健康正常青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如下:4①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和基本心理条件。是人们与周围环境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保证。心理学家普遍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表示智力发展高低,一般而言,正常智商为90-110。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胸襟开阔,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一方面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能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能承受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达到心理的平衡。③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就是要有自尊心,有自知之明和良好的自我意识。缺乏自尊心的参与者,则忧郁颓废。而且还要尊重别人,讲究文明礼貌,要知彼知己,谦虚谨慎,看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尊重别人,并非盲从,而是正常心理适应。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须与各种各样、形形式式的人交往,结成不同的关系,并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持和睦相处。⑤要有适应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与之相适应的年龄特点。一个人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点者,是健康的表现,反之,严重地偏离了自己的年龄特点者,为不健康的表现。⑥有高尚的追求目标。有理想、有信心、坚韧不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雄心、立壮志,勤奋好学,自强不息。⑦基本稳定的情绪。遇事冷静思考,谨慎处理,在顺境中,不会不可一世,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也不会自怨自艾,多愁善感,抑郁沮丧,消极悲观,心境上常常保持相对的平衡。当然,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所需要的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但并不是以上的全部,主要是身体的健康状况能够承担起不同种类的志愿活动,如户外的活动,需要志愿者至少能够承受得起户外阳光的曝晒,不会发生中暑或不适昏倒而退出服务活动。而心理方面的要求,则应有除⑤、⑥点外的几点标准。对于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士,应该要以此来比对自己的情况,从而考虑能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次,对于志愿者的心理方面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1、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因为面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不少志愿者可能会触景生情,或者在听完服务对象的不幸经历之后,可能会跌入一个心理“黑洞”。2.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意见,志愿者必须有一种坚持的心理,排除各种的不良心理!例如,做志愿者好蠢啊!志愿者是个免费劳力!等等。志愿者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对于下面的志愿者的心理调控也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什么?因为志愿者的不良心理对于其自身的参与积极性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一次大型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虽然活动最终能完成,但是对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却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觉得原来搞活动是这么差,或者他们可能怀疑上层志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此时,管理人员应该及时举行有关的会议,对于志愿者提出的一些疑问作一定的解释,对于产生问题的责任人应该做些一定处理,一方面可以解决志愿者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更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第二部分对自身不良行为的认知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面对面,手拉手的服务来完成的,所以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说如果志愿者本身存在着能对服务对象产5生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则会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并对服务对象起到较坏的作用,这样的服务只会是适得其反。那么什么叫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不能适合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举止行为,包括言语和动作,这里包含一部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进步和改善,严重者会使服务对象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加重他们的不利因素,如一位志愿者是商场的售货员,因工作原因而养成给予顾客以带有欺骗的赞美,以增加自己售卖成绩的习惯,但在服务过程中,这种行为习惯则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服务对象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他们有机会学习这种欺骗的行为,甚至会活学活用,结果服务导致了不良的后果。由此可见,志愿者
本文标题:青年志愿者培训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0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