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宗教复习一.名词解释(4个)1.麦克斯·缪勒英国语言学家,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将比较语言的方法运用到宗教研究中,创立了比较宗教学。他的众多著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宗教学导论》。该书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西方宗教学的奠基性著作。2.氏族宗教最原始的宗教形态,根本特征在于氏族性。(从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念看)氏族宗教以祖先崇拜为其根本形式和中心内容。(从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的关系看)氏族宗教的特征在于它之同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合一。它有绝对的“集体性”或“无个体性”。绝对排他性。3.民族宗教一定民族成员共同信仰的宗教,是随着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中由氏族宗教发展而来,具有民族性、国家化、此世性的特点,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教义体系和初步的神学思想。4.世界宗教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世界宗教是迄今为止宗教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史时从民族宗教发展而成的。它突破了之前宗教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具有世界性影响。其信仰对象具有超验性和普世性,宗教具有个体性和相对独立性。5.自然宗教宗教的原始形式,是以自然事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人们所崇拜的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或自然力本身,是人们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所直接感知到或感受到的自然物或自然力。主要表现为“大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图腾崇拜”6.多神教同时信仰和崇拜许多神的宗教。从逻辑上讲,多神教是由自然宗教一步步发展,人们创造的神明越来越多所导致的。历史上讲,原始人类“地域局限”逐渐突破,生存、生存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因此产生不同地域神灵并存的局面。7.一神教认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并对其崇拜的宗教。这个唯一神创造了世界和宇宙万物,他既不生育,也不被生,创造万物而又超绝万物之上。一神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8.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包括宗教神话和宗教理论。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解释体系,是宗教信仰的系统化、条理化和规范化。9.宗教戒律是对宗教行为的否定性规定,是宗教禁忌的规范化和条文化,是宗教行为的理论纲要。不同宗教有不同的戒律。二.简答1.简述宗教发展观形成的理论背景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是宗教发展观形成的理论背景。从进化论来看:首先,生物进化论将自然界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为近代进化观、进步观和发展观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其次,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它推动人们的规律概念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异”,使得规律概念得以扩展;最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它拓宽了人们的“自然”概念,使之不仅涵摄无机界,而且涵摄有机界、人类及其文化。从近现代历史进步观来看:首先,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典型形态为历史主义,它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不间断性”和“不可重复性”。其次,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这些对于科学健全的宗教发展观的确立有积极影响。2.宗教的普遍本质包括了哪些基本方面宗教的普遍本质包括社会本质和文化本质。宗教之具有社会本质,首先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群体,符合社会群体的六个要素(成员间的联系,活动的共同目标,共同的规范,角色问题,地位体系,认同感)。[中观]其次,宗教科层与社会分层相互贯通(例如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基督宗教中的教士、贵族和平民“三等级”观念)。再次,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之间相互贯通,具有内在关联性。[微观]再次,宗教社会化是获得宗教信众、维持宗教发展的必要条件。[本体论]最后,宗教世界根源于人类社会的二重化,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宗教之具有文化本质,首先在于它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宗教是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因为它符合文化概念的几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其次,宗教的基本内涵与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异化、对象化和外在化。再次,宗教是文化的“纵深维度”。最后,宗教与文化变革有着相对相关性。3.简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为: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两重化,社会关系的神圣化。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两重化:“关系”的根本规定性在于它之为主体而存在的性质。而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最初都主要地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这种“关系”中产生的,人对自然的依赖感和恐惧感是宗教观念产生的重大动因。社会关系的神圣化:人为了从事生产活动必须成为社会存在,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产生社会联系。这样,人们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或欲望的过程中,便不仅感到有“神化”自然的需要,而感到有“神化”社会关系的需要。(原始人为了生存,要与他人合作,因此认可“神圣化”的氏族制度)4.信仰的超越性与信仰的内在性宗教最内在最核心的内容是信仰,宗教信仰对象的本质特征是“神秘”,而“神秘”的成因就是“信仰对象的超越性”。因为信仰对象的“神秘”是由“敬畏”、“威严”和“活力”三要素构成。由这三要素而言,必须有绝对超拔信仰者自身的东西,才会有这种感受。它离开了宗教信仰对象的超越性即宗教信仰的“万能”和“绝不可抗性”无论如何是滋生不出来的。宗教信仰实质性内容是救赎问题,人的神性是宗教的最终目的。人类强调信仰的超越性乃是为了在自己创造性的活动中消解它,把身上的“神性”充分展现出来。洞达信仰的超越性无非是洞达宗教信仰的内在性的手段。神人差异归根到底无非是人的自我分裂,若把人性实现理解为一个过程,则人性的这种分裂就是达到人性重新整合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宗教信仰的内在性。5.简述现当代宗教对话的三种模式宗教对话的三种模式:排他主义(具体内容介绍在P389_390)、兼容主义(①宗教兼容主义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天主教神学家卡尔·拉纳首倡的一种宗教对话模式。②其目的是为了破除本己宗教的优越感,以便缓解排他主义这一存在于宗教对话中的障碍。③为此,它明确肯定了非基督宗教的启示和救赎功能,宣布“诸宗教”都可以成为拯救的道路。④兼容主义与排他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了本己宗教与其它宗教的共同性,从而促进了宗教对话。⑤但是从根本上刊,它所强调的共同性还是以本己宗教作为参照系和标准的,因而它依然是一种宗教自我中心主义,依然有把宗教对话演绎成宗教兼并之嫌。)、多元主义(①宗教多元主义是当代宗教对话的三种基本模式之一,其主要理论代表是英国的约翰·希克。②宗教多元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破除人们对本己宗教的优越感和宗教自我中心主义,以便为真实有效的宗教对话开辟道路。③因此,它没有像宗教兼容主义那样从某一宗教之中寻求诸宗教的共同性,而是到所有宗教中寻求这种共同性。④它把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到的存在于所有宗教之后的东西称为“神圣者”或“终极实在”,并且将其视为比诸宗教的信仰对象更实在、更本原的东西。⑤然而,由于以希克为代表的宗教多元主义者混淆了哲学理论与宗教信仰的界限,脱离了宗教的历史形态和发展,所以他们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抽象性、非历史性,从而体现了明显的乌托邦性质。)6.简述宗教组织的基本类型及其相互区别的针对性P169(一)政教合一型政教合一是指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利的高度统一。在这种模式中,宗教领袖同时又是国家首脑。政教同体。宗教教义与宗教法典同时就是国家的法律,宗教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国家的行政、司法、教育完全受宗教指导。宗教领袖对制定国家的内外政策拥有绝对权威,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宗教原则,维护宗教利益。与此同时,这种模式下的宗教是指特定的某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宗教,其余的宗教是没有同样的特权和社会地位的(梵蒂冈、伊朗、沙特等)。(二)政教分离型国家不支持、不禁止和歧视任何宗教。政府不干预宗教组织的事务,政府内不设管理宗教事务的行政机构。国家不征收宗教税,也不向任何宗教组织提供任何形式的财政补贴,涉及宗教的开支不得列入国家预算。宗教组织不干预国家的司法、行政、教育,也不接受政府的政治指导。政教关系完全由法律调节。这种模式下,政府与宗教的法律关系是相互平等、平行、独立的,各宗教之间也是平等的(美国)。(三)国教型国家以某一宗教或教派为正统信仰,其政治、社会地位高于其它宗教或教派。国家领袖不是宗教领袖,但宗教领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特权地位。国家从各方面鼓励和支持享有特权地位的宗教,包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宗教组织对政府的行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享有监督指导权。政府设有专门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和官员。在这种模式下,不属于国教的其它宗教或教派常常处于社会的边缘,或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国家各项政策对国教的支持和对其它宗教的压制同样明显。这类国家与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区别在于宗教与政府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一套人马(英国、德国、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希腊及绝大多数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都是此类国家)。(四)国家控制宗教型国家权威高于宗教,政府通过行政管理机构控制宗教,宗教组织必须接受国家的政治指导,但不能干预国家的行政、司法和教育。对于不接受政府政治指导或不与政府合作的宗教、教派,国家不承认其合法性。宗教组织的活动完全置于政府的监控之下。政府与宗教组织的关系是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财务与人事上,宗教组织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受政府监管(前苏联、东欧国家,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从宗教同政治或政权组织的关系看,把宗教区分为政教合一型和政教分离型宗教;从宗教同社会的关系看,区分为入世宗教和出世宗教;就宗教组织的存在形态而言,分为隐形宗教和显性宗教,制度性宗教和弥散型宗教,教堂寺庙型宗教和协会型宗教。7.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人是宗教神学“斯芬克斯谜语”的“谜底”?(一)从宗教发生学与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看: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异化”。这种异化源自最本质的生存论渴望和生存论恐惧。而把自己异化出去的原因是寻求生存意义上的可靠保证和根本意义。(二)从宗教信仰与人生救赎的角度看:这种救赎无非是“人类生存”从“个人(信仰主体)中心”向“实体(信仰中心)中心”的“转变”和神人之间的“同一”。(三)信仰阳的内在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看:当我们说“神是人”之后,我们还必须进而说“人是神”,如此才可以说了解了宗教的奥秘。确立神-人差异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看到神人之间的差异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自我分裂:自然存在的人与灵性存在的人的分裂,作为实然的人与作为应然的人的分裂,日常状态的的人与理想状态的人的分裂,作为现存的人与作为未来的人的分裂。这样的分裂是为了达到人性的重新整合与提升。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宗教的始端,中心点和尽头。而神圣化的终点即是人化。(四)从宗教意识的演进看:把对宗教奥秘的解读理解为“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理解为“向人自身的复归”,是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长期变革的结果。恩格斯所言的即是说“人只需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这样,“他就会解开”宗教的“谜语”了。8.简述宗教的哲学功能宗教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助推功能宗教对人学(人生哲学)的助推功能宗教对认识论(方法论)的认识功能三.论述(1个)1.为什么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所谓宗教世俗化,就是宗教同社会,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间的一种张力结构,是宗教赋予社会组织的超越意义的褫夺,是一种非神圣化或去神圣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当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层面、意识层面的世俗化与宗教本身的世俗化,会引发“宗教有一天是否消失”的思考。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世俗化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反而宗教世俗化是滋生或再生宗教的土壤,因为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自然界丧失了作为被崇拜对象的地位,转而变成被征服的对象。在此之前,宗教是包容整个人类生活的机构,使人类得以表述自己到达精神整体的渴望;而随着宗教这种包容机构的丧失,人类逐渐失去了精神寄托与归属感,产生孤独情绪,成为“上帝的陌生人”。其次,理性使人类增强了支配自然的力量,社会不断进步,物质不断丰富,但新的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再次,人在一个官僚化的,非个人的大众社会里,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无助感和异化感,因此需要心
本文标题:宗教学期末考试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1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