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简介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高考语文复习修辞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作比喻的事物4、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4)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骙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种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词喻体①具体、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化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化平淡为生动)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5、比喻的作用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运用比喻应注意的几点2做比喻的事物要常见、易懂3比喻要力求做到新鲜、生动6、原则1.要贴切合理2.要通俗形象错误示例:(1)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2)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不合理简单东西复杂化,不通俗比拟把人(或物)当做物(或人)来描写,也可以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其突出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此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并使之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思想、感情。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物: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例: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比拟)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比喻)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比拟重在“拟”本体一定出现例1: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红旗歌谣》)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效果1: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例2: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张天明《按照人民的命令》)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效果2: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比拟的表达效果: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波撼岳阳城”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三借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1、概念:2、构成:(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借代类型: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⑥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借作者代著作。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相同:本体都不出现不同:A、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B、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C、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借喻能换成明喻。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⑴借代体和本体必须有密切的关系,要能抓住特征,足以代表本事物的全体。⑵对于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运用借代应注意的几点(3)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试举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另外,古诗中还有许多例子,如:①“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②“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③“阳关”“折柳”寄托离别。④“鹧鸪”“杜鹃”寓有悲愤。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⑥“长生殿”代统治阶级……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借喻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借代借用事物:黃口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借代借用事物:烽火代替事物:战争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借喻还是借代?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2、夸张的类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扩大的夸张:超前的夸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缩小的夸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四、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3、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五对偶1、概念: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2、对偶的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3)结构相同(4)意义相关(2)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1)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如: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3、对偶的种类: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1)正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3)串对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如: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④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条件关系)⑤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4、对偶的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形式工整,有音乐美(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5、对偶与对比的区别A、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B、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C、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上联:结庐人境;对联举例下联:伐檀河干。——黄遵宪题人境庐大门上联:浮舟沧海,下联:立马昆仑。——周恩来书赠同学王朴山上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下联: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郭沫若集《离骚》句题汨罗屈子祠上联:刘伶问道谁家好下联:李白回言此处佳——酒家楹联上联:理人间千丝万缕下联:做天下头等大事——理发店楹联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修辞格训练——对偶(对仗)把下列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一个对偶结构,作“画卷”的修饰语。(2分)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无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斩断长江五千里,锁住三峡无数峰修辞格训练——对偶(对仗)全市高三统考即将来临,班委们要组织一次师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互相激励,以高昂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心投入到紧张的温书迎考中去。为营造气氛,班委们别开生面地提出在教室门前贴一副对联,其内容要与座谈会相一致,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请你完成这个任务。有父母殷望情比鸿山,有山可倚,吾辈何艰不克;得师友激励志能镇海,临海泛舟,定当一往无前。六、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1、概念:
本文标题: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2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