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对策
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对策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公共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期,在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在开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如保障资源与需求的矛盾、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内容的矛盾、行政管理模式与服务的矛盾等。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些矛盾是我国各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急需重点探讨的问题。1.保障资源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人们对劳动保障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而传统的劳动保障很难满足当前人们多样化的保障需求。我国发放养老金实施统账融合的方针,就使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可以交叉使用。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特征,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发放养老个人账户基金,用来满足退休职工的需求,但却出现了“空账”情况,这表明个人需要缴纳的那部分养老基金并未进行长期积累,需要筹集专项资金来补充缺口的社会统筹基金。此外,在就业和再就业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政府加大了就业再就业的补助额度,但财政用于这方面的专项资金并没有很大增幅,逐年增加了无业和失业的外来人员,而所设置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有限的资金补助的冲突也不断增大。2.传统管理方式与新服务模式的矛盾。大多数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模式依然使用以前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过于传统和落后,显然与新时代的保障服务要求不相符,工作质量低,影响了服务质量的强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从过去企业劳动管理转变为新时代的社会劳动保障服务,注重综合服务水平,以确保社会分配的公平。想要做到这一点,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势必要大力整合社会力量,运用形式多样的管理方式,强化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真正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确保社会整体经济效益。3.保障内容与基础能力建设的矛盾。当前,我国已经逐渐扩大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也增加了服务对象的数量,但劳动保障系统人员总体人数却没有增加。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县市并未构建起社会保障一体化服务场所,已经建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需要重新装修,办公地点没有集中在同一个地方,没有专门针对人们群众办事的指南,加大了群众办事的难度。无论是监察人员,还是公务用车,都十分缺乏,装备不完善,基础建设功能与服务内容二者有明显的冲突。1.宏观经济政策提高了GDP,但劳动保障事业却没有得到发展。我国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后,充分使用了国债基金,对基础产业与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推动了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部分省份在发展基础设施与产业中使用了这些资金。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都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速度,造成很多社会事业发展项目被搁置。劳动保障事业效率太低,虽然短期内GDP提高了,但劳动保障事业却较为落后。社会保障能力降低,矛盾必须加大,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却未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情况,导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水平跟不上宏观经济政策的增长速度。2.社会转型中多项社会矛盾释放是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涌现出很多社会问题,如改革前的人们生活质量低、改革同期的剩余劳动力、改革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等,都在这一关键时期涌现。在逐渐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企业不但要抓生产,也要转变仅仅追求经济利润的模式。因此,企业要尽可能地从之前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中解脱出来,单位保障制度不完善体现出原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水平的低下。我国实施渐进式改革,先是改革经济体制,然后才是改革政治体制,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改革被放在整个社会改革进程的最后,在这样的计划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必然会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当前的制度难以满足保障城乡所有居民的实际需求,难以发挥社会收入分配调节效用。一个没有年龄界限、城乡界限、性别界限、职业界限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达到市场经济发展需求。1.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确保公共经济稳定运作基础上,有效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降低经济建设支出,对行政管理支出加以控制,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力度,尽可能从多方面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构建起经济社会的新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二者的权责,避免权责不清。对于有助于巩固与稳定全国性的公共产业,以及有助于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区域性产品,必须要参照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条例,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提出政策,而中央财政起主要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补助、价格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大力鼓励和支持更多民间资本流入社会事业中,鼓励更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建设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中。2.促进社会事业稳定发展。结合每个省的实际情况,快速构建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起分层次、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改革前和改革后期的矛盾,以尊重历史为原则,构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减少城乡贫困现象。对于在改革同期出现的冲突,使用分类对待的基本原则,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有效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转移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改革之前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好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失业的问题,真正做好每一件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各项工作。1.完善基本标准与制度。要结合具体状况,有效强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服务水平,处理好冲突,从健全基本标准与制度入手,确保本地区GDP增长率与社保支出增长率相符,明确社会保障支出各项费用的比例,确保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跟得上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此外,加大力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上,尤其是在二次分配与调控中应重点调控,结合我国国务院要求,构建完善的法制体系,保证不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2.转变政府职能。从强化全民法律意识入手,培养他们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政府需要转变自身职能,从单一管理职能的政府转变成为综合型政府,并积极转变发展思维,不断向前推进审批改革制度。尽可能简化多余环节,从各方面强化工作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还要建设一支素养高、执行能力强的监察队伍,构建起三位一体执法监察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好监察、督察、行政等各大机构的作用,保证维护好执法的公信力、权威性。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社会服务水平和理念。以最新的服务方式来服务好每位群众,切实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与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窗口服务”的重视,完善基础设备与电子设施,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热情的服务,切实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工作中服务态度好、工作表现优异的工作者及时给予奖励,奖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进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对于表现差、态度不和善的工作者应及时给予处罚,以便给其他工作人员敲响警钟,营造出良好、和谐的工作气氛,本着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原则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4.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要想达到全面覆盖乡镇居民社会保障这一目的,就需要全面建设乡镇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可使用分级负责的方法,全方面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基础体系,强化建设基础能力。大力改善县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的现有条件,为普通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业务办理条件。在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大力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网络服务,形成城乡覆盖与资源共享的劳动保障信息体系。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做好这项工作,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服务。在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水平,建立起相应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从整体上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作者:郭世朋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1]俞贺楠,蔡泽昊.转型期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研究述评——以制度内外的公平效率关系为线索[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9):74-79.[2]王延中.构建三位一体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J].社会保障研究,2014(3):3-13.[3]柴瑞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构建困境与求解之道——基于国家责任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1(5):79-83.
本文标题: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2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