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色彩的采集与重构:将自然界的色彩和由人工组织过的色彩进行分析、采集、概括、重构的过程。色彩的采集色彩对象的原色格局进行打散重组分析原图的色调、面积、形状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抽取其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在新的画面上进行有形式美感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色彩采集、过滤和选择的过程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仍不失原图的意境。色彩采集与重构色彩的采集1.对自然色的采集2.对传统色的采集3.对民间色的采集4.对图片色的采集1、色彩的采集色彩的采集形式:(1)对自然色的采集:(1)对自然色的采集:(2)对传统色的采集:(3)对民间色的采集:(4)对图片色的采集:(4)对图片色的采集:(4)对图片色的采集:2、重构的方法将原来物象中美的、新鲜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使之产生新的色彩形象。重构的方法:(1)整体色按比例重构:将色彩对象完整的采集下来,按原色彩关系和色面积比例运用在新的画面中。特点:是主色调不变,原物象的整体风格基本不变。(2)形、色同时重构:是根据采集对象的形、色特征,经过对形概括、抽象的过程,在画面中重新组织的构成形式.特点:能突出整体特征。(3)整体色不按比例重构:将色彩对象完整采集下来,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色不按比例重构。特点:既有原物象的色彩感觉,又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由于比例不受限制,可将不同面积大小的代表色作为主色调。(4)部分色的重构:从采集后的色标中选择所需的色进行重构,可选某个局部色调,也可抽取部分色。特点:更简约、概括、即有原物象的影子,又得更加自由、灵活。(5)色彩情调的重构:根据原物象的色彩情感,色彩风格做“神似”的重构,重新组织后的色彩关系和原物象非常接近,尽量保持原色彩的意境。案例研究:案例1:解构自然色彩案例研究:案例1:解构自然色彩案例2:解构传统色彩案例3:解构大师作品采集重构自然类,(自然界的天地万物,花草鱼虫等…)传统文化类,(脸谱、陶器、名胜古迹等…)民间艺术类,(剪纸、布艺、蜡染、民族刺绣等…)建筑类,(任意中西方古今建筑艺术,室内室外…)人物服装类,(时尚元素或人物整体造型)艺术门类或大师画作(如歌特、涂鸦&凡高、毕加索…)作业:以一张图片的色彩为基调,从中提炼出若干种主色调的色彩和关键的色彩,列在下端,并以这些色彩为基调重新组织一张新的画面。画面内容、色相、主题不限。画面大小:与原色彩构成作业要求相同画面色调明确、颜色出处与所取画面一致,画面整洁精致。注:原图片必须帖在作业背面。面积对比:指各种色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变化和差别引起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方面的对比。①色面积与对比:色彩面积对比实际上是数量上的多与少、大与小的结构比例的对比。1:1——冲突,对比最强。②面积对比与色的平衡:纯度色的平衡取决于两个因素——明度、面积1:2——增强一方,减弱一方10:1——色彩对比效果很弱,转化为统一色调黄橙红紫蓝绿明度986346面积346986a.互补色的平衡数比:黄:紫=1:3(面积)=9:3(明度)橙:蓝=1:2(面积)=8:4(明度)红:绿=1:1(面积)=6:6(明度)b.原色、间色的平衡数比:黄:橙=3:4红:蓝=6:8红:黄:蓝=6:3:8黄:红=3:6红:紫=6:9橙:绿:紫=4:6:9黄:蓝=3:8蓝:绿=8:6黄:绿=3:6蓝:紫=8:9红:橙=6:4解构色彩是主题性的色彩构成教学[1]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探索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是通往色彩设计创作的一座桥梁。把解构观念引入主题色彩构成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加深对色彩审美意识的培养。解构一词源自于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指运用现代主义的词汇,却从逻辑上否定历史上的基本设计原则(如美学原则、功能原则、力学原则)所构成的新的艺术流派,有人称之为解构主义,又有人称之为新构成主义[2]。解构主义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墨守成规的集合和总体,它认为构件本身就是关键,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3]解构手法的理论依据是格式塔完形理论,格式塔(Gestalt)德文原意为形、完形。它是指事物在观察者心中形成的一个有高度组织水平的整体。整体的概念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整体在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大小、方位)均变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在。格式塔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解构作品中整体和部分的矛盾,从理论上解释了原作与解构作品异构同质的关系问题。我们所说的解构色彩,其思路是对所选定色彩对象的原色格局进行打散重组,增减整合后再创作,对原图的色调、面积、形状重新加以调整和分配,抓住原作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并抽取出来,按设计者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有形式美感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4]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色彩解构,另一个是色彩重构。初始阶段的解构是一个采集、过滤和选择的过程,后续阶段的重构则是将原来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仍不失原图的意境。色彩解构可选择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案例展开,试图从实验性教学过程中探索解构色彩的教学规律。•2案例1:解构自然色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然,[5]师法自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自发和有效的途径。而自然界中存在着千姿百态的色彩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大量的色彩表现出极其和谐、统一及秩序感,一些斑斓物象本身就映衬着色彩构成理论中的各种对比与调和关系,自然色彩许多是经过不断的物质进化而形成的,这些色彩组合一方面能反映出物种和性别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防卫或警示的生存需要。我们必须多留心,通过观察和分析,去探索和发现它们独特的色彩规则,通过解构和重构,把这种大自然的色彩美彰显出来,并从中吸取养料,积累配色经验。竹叶青•在色彩解构过程中我们提取原作中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笔者称之为色彩的同质异构。我们就以图1中的竹叶青蛇为例说明之。竹叶青的蛇皮为龟鳞状分布,其图案的色彩和形态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是使其成为竹叶青以区别于其他蛇类的典型个体特征。按原竹叶青色彩关系和蛇皮图案,做出相应的淡绿、深绿和白色等条状色标。如图中的竹叶青鳞斑,其80%为浅绿色,另有20%是由深绿和白色组成,我们可以抓住其不规则菱形形态特征,并与蛇皮图案肌理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暧昧和惶恐的画面。其异构同质特点就是人们看到解构图案化的新整合画面后,仍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可憎的竹叶青毒蛇,并迫使眼球辨别二者之间的异同,给人不祥、不快之感。设毛毛虫•图2则是对一只毛毛虫的色彩解构,但其更偏重于对昆虫色彩纹脉的重构。它的虫体纹路特征是土黄、深蓝、黑色和白色的组合,以大面积的绿色叶面为掩护。作者以弯曲的虫体弧线为新的色彩组合形式单元,以深蓝、黑色为轮廓线填入黄、白两色,将色彩布局从横向改为纵向,再以绿色为底,重复交叉虫体弧线,构成一幅清新的色彩画面。这也是按照毛毛虫的色彩纹脉特征重新构置的一幅同质异构画面,通过比较原图与新作,你也能感受到冥冥之中他们之间的内在色彩逻辑关系。这幅作业的特点是抓住了原物象的色彩本质特征,产生了另一种具有自身新鲜生命的色彩感受。•3案例2:解构传统色彩•所谓传统色,是指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色彩。以传统色彩作为主题,通过解构传统色彩向传统色彩艺术学习,目的是从传统色彩风格中获取创作灵感。传统色彩典范凝聚着古人对色彩规律探索的经验与智慧,如果将视点移到这些传统色彩上,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与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对比与调和规律有何等相似之处。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传统色彩的集体无意识,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特征,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从而继承传统为当代设计服务。•中国原色--五行五色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中国原色--五行五色说,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色彩原色观念,有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6]。阴阳五行说中所谓的五色是由黑、白和红、青、黄构成,而当代西方的色彩三原色为色光三原色(RGB):红、绿、蓝和色料三基色(CMY):青、品红、黄。中国的青色介于蓝与绿之间,故实际上是红黄绿蓝四色,从某种角度看也含盖了色光和色料三原色。相比之下,我国的五行原色还多了黑白两色,也就是包含了有彩色和无彩色两个部分。图3为故宫三大殿中的中和殿,呈现在眼帘上部的是碧蓝色的天空,蓝天下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蓝绿色调的斗拱及彩画装饰的屋檐,屋檐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台基下是暗灰色广场地面砖。中和殿单体建筑本身就是采用了黄(琉璃瓦)、青(斗拱及彩画)、红(立柱和门窗)、白(汉白玉台基)和黑(暗灰色地砖)等五行五色的组合。难道我们的祖先在皇城建筑色彩中使用蓝天--黄瓦、蓝绿彩画--红柱门窗两对补色关系是巧合吗?笔者以为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补色能够互相映衬的视觉残像规律,而将其运用在宫殿建筑中造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色彩感染力,体现了中国人的色彩智慧。京剧脸谱中国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京剧脸谱的色彩中折射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许多方面,是传统色彩中的杰出代表。中国的京剧脸谱基本上也是利用五色来创作的。脸谱是在演员面部所勾画出的特殊图案,是利用流畅的线条和艳丽的五色来表现人物的类型和性格特征。京剧脸谱,反映出中国人对颜色的独到理解和偏好,其设色组合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京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最早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时代,春秋时期出现了用于傩祭的面具,至唐宋发展了化妆涂面,形成为明、清时期的脸谱。京剧中的角色行当为生旦净丑,最初是用于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后来逐渐扩展到表现人物的品德、性格和气质等方面,通过脸谱对剧中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便一目了然了。脸谱化妆变化最多的是净丑角色,其夸张的色彩与素洁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中国京剧中的人物造型是非写实的,突出脸谱的装饰性特征,因此脸谱首先要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中人脸的自然形态,大胆使用鲜艳的原色,强调夸张对比,以达到鲜明生动、醒目传神的效果。我们在解构京剧脸谱时要侧重在形态的分析上,要抓住脸谱的一些局部特征,再运用离形手段加以对比色进行夸张变化,从而组织出一幅幅象征国粹精髓的色彩画面。如图4以红色为底,解构并分解京剧脸谱形态,打散重组,以红青对比为主色调,构成了具有怪诞空间感的写意画面。图5以三个脸谱组合变形而成,解构了面部五官形态并加以适当离形,整幅画面以黄蓝补色作为图底关系,并辅以红绿色调,以增强画面的色彩冲击力。设•计在线.中国•4案例3:解构大师作品•所谓解构大师作品就是借助一些在色彩方面有辉煌成就的艺术大师,解构其著名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符号与色彩组合,作为主题性的解构色彩再创作的切入点,在与艺术大师作品的对话中,认识艺术大师创作的心路,加入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去重构、再创出新的形象风格。[7]贡布里希说过:艺术史就是观念史。[8]一方面,我们要在大师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大师的艺术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来看待大师的优秀传世作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直接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的大师作品,会受到很大的教益,使其从艺术大师作品中认识第二性色彩人化自然的本质,使色彩的解构研究超越了色彩技术的层面而进入了审美的境界。•西方的色彩艺术流派从古典到印象再到抽象,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大师,而凡·高与蒙德里安是两位最值得反复研究的典型代表。•凡·高凡·高(VanGogh,1853-1890)是19世纪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他只活了37岁,其绘画生涯中一些最伟大的作品都是从1885年到1
本文标题:色彩采集与重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6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