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代表作品赏析
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代表作品赏析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张始峰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BC17)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后期到秦统一中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书法的艺术性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主要作品赏析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25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河南安阳出土,32.2*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结体纵横开阔,气势雄伟。《说文解字》总结汉字构造规律“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可识者约三分之一,在字形结构方面,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甲骨文图画文字很多,凡是实物有形可画者大都用图形表示。但图画式文字不等同于图画,是将客观图形典型化,抽象化的符号。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陶文的陶器,这些陶文与古文字已有相似之处。图为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炅”(热),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一说海水)。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进而来,后由史官或巫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2.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大盂鼎铭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大篆结体谨严,雄壮凝练,圆润遒劲,通篇铭文气》韵生动,疏密相同,让人叹为观止。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西周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毛公鼎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西周散氏盘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375字。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东周石鼓文战国时代秦国刻石,共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旧拓《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主要作品赏析1.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泰山刻石在山东泰安岱庙,现仅存九字,标准小篆书体。2.云梦睡虎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出土,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3.秦诏版文李斯手书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郎琊山、之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诏版为自由体,为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426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主要作品赏析1.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2.西狭颂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3.埔阁颂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4.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此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5.鲜于璜碑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1973年5月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6.礼器碑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7.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万历初在郃阳县旧城出土,1956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8.华山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34年(1555)毁于地震。此碑与《礼器碑》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9.史晨碑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10.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11.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全文共655字。藏汉中博物馆。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12.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雍正八年汶水泛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代表作品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8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