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第一章现状及需求分析1.1我县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我县于2010年5月初将新型合作医疗系统上线,覆盖全县28家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已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同时各个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基本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2011年初开通妇幼保健信息平台,同时也覆盖全县28家医疗机构。1.2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以下方面制约着卫生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各条线信息系统割裂,资源缺乏整合,信息资源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问题如下:(1)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虽然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都已经完成,但整个区域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后续扩展工作未能及时跟进。现有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各条线业务系统仅在独自业务范围内发挥作用,尚不能达到从整体上发挥对卫生全行业管理和医疗资源管理的作用。(2)信息孤岛严重,资源缺乏整合卫生信息资源整合程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目前还不能全面管理市民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卫生信息技术利用效益不高,相互分割,形不成合力,卫生信息资源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3)信息化建设重管理,轻服务前期系统的建设侧重在业务系统,对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信息服务设施不足。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进展不大,应用水平较低,相应规划和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国内先进地区已经启动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医院之间调阅疾病诊断、检验、影像资料。先进的医疗检查仪器可以实现网络共享,使区域内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服务对象的健康资料在区域内多家医院共享,可杜绝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也能够使得市民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1.3需求分析1.3.1协同医疗服务需求1.3.1.1电子健康档案EHR共享电子健康档案EHR包括居民整个生命周期所有的关于医疗健康保健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出生证明、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次就诊的病历、报告、处方、体检结果等等。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就是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中心等)将各自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业务数据采用统一的标准汇总到数据中心,形成每个居民完整的健康档案信息,同时各医疗卫生机构又能够方便地共享查询这些资料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1.3.1.2区域医疗协作需求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中指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样,就可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实现社区中心院前检查、观察、院后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平均住院费用,提高床位使用率,进一步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指导与帮助社区诊疗质量的提高,以及医院对社区的有效监管并提高管理效率。1.3.1.3医疗卫生互动服务为了使整个卫生信息能够充分向公众共享,卫生信息平台需要在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卫生网站的形式,动态地公布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以加强卫生政策的透明,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开展健康业务服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实现网上办公等等。1.3.2公共卫生整合需求1.3.2.1妇幼保健信息交换目前所使用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主要都是以上级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所建立的纵向业务系统为主,妇幼卫生、婚检、新生儿等信息已形成独立的网络和应用系统,工作人员需要重复录入各种相关信息,多个纵向业务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也无法进行了整合,不能被卫生管理部门综合采集与利用。因此,需要在卫生信息平台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系统改造和接口的编写,逐步整合各个纵向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将必要的信息在上报上级管理部门的同时,能够整合接入到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完成妇幼保健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妇幼保健行政管理业务的全面整合。1.3.2.2疾病预防信息交换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疾病控制机构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进行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疫情调查与控制。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类似,有上级部门统一指导使用的多个纵向业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用来进行相关信息的录入与上报。同样需要进行接口建设与整合,将疾控相关信息整合到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实现统一管理与使用。1.3.2.3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卫生部门需要在卫生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以及医疗卫生各专业业务网络系统的基础之上,建设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体系。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效、快速、通畅的网络信息系统。1.3.3卫生管理决策需求信息化的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将传统工作模式复制成计算机化的技术工程,而是涉及到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同时,必须配套进行对传统医疗模式和流程的改革,甚至需要对原有的管理制度、利益分配方式等进行完善和改变,增加一些原来没有的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才能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使信息化发挥其应用的效益。1.3.3.1卫生资金管理制度在政府的公共基金和公共财政购买卫生服务总体框架下,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绩效为依据,通过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卫生局下拨的资金总额内,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可分配总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工作数量(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的综合考评结果为依据,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分配资金总量。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各社区团队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团队可分配额,实现公共卫生资金的合理分配。1.3.3.2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卫生部要求各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但没有详细的双向转诊的流程,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因此需要制订出相应具体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使双向转诊真正应用起来。1.3.3.3健康保健管理制度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建立和完善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以病人服务为纽带的双向卫生服务和全程医疗关怀制度,加快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到社区,形成区域医疗中心以医疗诊断与治疗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疗康复与服务为主体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服务目标。卫生服务的下沉将传统的疾病管理转向健康管理,通过让居民享受方便有效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针对疾病危险因素实施有效干预,推迟疾病的发生,改善疾病临床症状,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与基本医疗疾病管理相结合、医生主导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与团队工作相整合,将“发病管理”向“发病前管理”转变。1.3.3.4提高决策能力需求目前卫生管理部门的卫生宏观管理和决策还没有强大的数据给予支持。领导迫切需要各种综合数据分析结果,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区域卫生决策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为领导提供智能决策支持,通过静态、动态、图形表现等多种形式提供了科学的、准确的、快速的、直观的分析数据、图表等。区域卫生决策支持的实现要求能够从医疗卫生数据中心获取所有数据信息,如健康档案、妇女保健信息、疾病监测信息、科教信息等。第二章总体设计2.1建设目标(一)总目标采用先进、成熟信息技术,通过1-3年努力,建立功能完备、标准统一、系统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实现卫生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医保信息的互通互联。建成一个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县、镇、村三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卫生电子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卫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安全保障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开创全人全程终身式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和现代化的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和支持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二)具体目标1、建立和完善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要以健康档案为基础,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业务需求(含六位一体功能)为目的,建立集社区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县级医疗机构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医院数据集成,为区域协同医疗和建立全县居民健康一卡通奠定基础。2、以医疗卫生服务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为目标,构建两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利用,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间横向、纵向的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互通,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本县区域内的协同医疗。3、推行就医实名制,为每个区域内居民建立唯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过程。同时,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建立起以人的健康信息管理为基础的市民健康档案,实现市、区医疗卫生机构通用的市民“健康一卡通”。4、完善公共卫生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通过采集区域内的医疗诊断结果数据,监测区域内疾病的发生发展,对流行病和传染病进行监控,并可以生成疾病谱的变化、疾病趋势变化;初步建立公共应急指挥应用系统,实现疾病监测和预警,建立应急预案库和应急专家库,辅助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决策调度指挥;完善区域内相关专业防治站所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5、建立面向市民健康服务,实现卫生健康信息发布及相关增值应用服务平台。根据数据中心采集的相关信息,结合社会公众关心的健康信息需求,将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处理,动态地发布在卫生信息发布网站上,在一定的安全机制保障下,供市民和社会使用。6、建立面向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其他监管部门的卫生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和有效利用,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和指挥需要,满足社会保险等政策制定的需要,并不断满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相关管理、监控要求。2.2建设原则(一)遵循标准规范:项目设计和开发应符合国家及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信息化和数据标准或规范,遵循中国卫生信息标准最新研究成果,功能符合国家的医疗卫生相关管理规范要求。(二)统一标准:统一标准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本前提。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各级各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强调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要进一步加强指导、组织协调、规范各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数据模型和数据编码等信息标准,逐步满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三)保证安全:安全性和系统运行保障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建立,涉及居民的隐私和健康相关信息的安全,必须坚持安全可靠原则,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四)服务为主: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满足市民对于健康信息管理的需要,通过数据共享和有效利用,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五)经济实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实效原则,注重投入产出效益,不盲目追求技术超前,防止大起大落,力图以较少的投入,产出适宜的效果。2.3设计思路2.3.1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居民的卫生服务、全程健康关怀,因而在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中,人作为基本对象的卫生服务对象,其在系统中的状态最为多样。以人为中心的分析表明,个人健康信息都直接或间接地和整个数字卫生系统各子系统发生联系,个人健康
本文标题: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6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