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5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3.5.1定电压跟踪法通过图3-10a、3-10b可知,当辐照度大于一定值并且温度变化不大时,光伏电池的输出P-U曲线上最大功率点几乎分布于一条垂直直线的两侧附近。定电压跟踪法正是利用这一特性。根据实际系统设定一个恒定不变的运行电压,使系统在设定的电压下运行,从而尽可能使系统输出的功率最大。在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可以近似认为太阳能电池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24]。mppU表示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电压,ocU表示光伏阵列的开路电压,经研究发现,mppU和ocU有着近似的线性关系:mppOCUkU(3.14)式(3.14)中,k为比例系数,取决于光伏电池的特性,一般其取值为0.8左右。该算法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是由于该算法只是一种近似的MPPT控制算法,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很容易偏离最大功率点。因此,电压跟踪法常用在控制要求低,成本低廉的简易系统中[25]。3.5.2电导增量法根据光伏阵列的P-U输出特性曲线可知,它是一条连续可导的单峰曲线,在最大功率点处,功率对电压的导数为零,也就是说,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实质就是搜索满足0dPdU条件的工作点。考虑光伏电池的瞬时输出功率为:PUI(3.15)将上式两边对光伏电池输出电压U求导,则dPdIIUdUdU(3.16)当0dPdU时,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则可以推导出工作点位于最大功率点时需满足以下关系:dIIdUU(3.17)即当光伏电池阵列工作在最大功率点时,需满足(3.17)式。电导增量法的优点是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特性及参数无关,因而能够适应光照强度快速变化的情况,而且该方法的电压波动小,并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其缺点是该方法实现起来复杂,并且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而出现误动作。一般情况下dI和dU值取的很小,那么就需要光伏阵列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参数的采样精度很高,而传感器的采样精度有限,所以必然会存在误差,另外,电导增量法存在振荡问题。3.5.3扰动观察法扰动观察法是最常用的光伏阵列MPPT控制算法,由于其算法简单、成本较低、容易操作,因此被广泛使用。扰动观察法控制流程图如图3-11所示,该算法主要是不停地对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扰动,然后观测光伏电池输出功率的变化,根据功率变化的趋势连续改变扰动电压方向,使光伏电池最终工作于最大功率点。其中()Dk为开关管在当前工作周期的占空比,(1)Dk为开关管在下一工作周期的占空比,D表示开关管占空比的变化量,即扰动步长[26]。返回P(k)-P(k-1)=0?P(k)-P(k-1)0?U(k)-U(k-1)0?采样U(k)、I(k)D(k+1)=D(k)-∆DD(k+1)=D(k)+∆DU(k)-U(k-1)0?D(k+1)=D(k)-∆DD(k+1)=D(k)+∆DYNYNYNYN开始图3-11扰动观察法算法流程图扰动观测法控制简单,易于实现,但是由于“扰动”始终存在就会造成阵列输出功率在最大功率点附近震荡运行,增加了能量的损耗。而且,该算法的适应能力差,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跟踪到最大功率点。
本文标题: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8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