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模式政治权力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建设方针农业发展道路私有制私有为主兼有国营市场体制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农场分权、制衡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企分开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市场主导国家调控注意从中苏比较角度认识中苏两国在国情、国际环境、政治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统一等问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政权巩固新经济政策(正确途径)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实行粮食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后逐步取消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正确途径列宁执政时期: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影响十月革命,苏俄建立;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困难重重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义政策过渡失败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政策解决经济政治危机;正确过渡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积极方面:该政策在当时形势下的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消极方面: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既有必要性和积极性;也有暂时性和消极性。《优化方案》P116“视角3”材料1、2;教材P132“学习思考”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影响十月革命,苏俄建立;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困难重重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义政策过渡失败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政策解决经济政治危机;正确过渡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所有制形式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实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从而恢复农业、恢复整个国民经济,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或: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期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调整,借以刺激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教材P130课前提示2;教材P133“学习思考”)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影响十月革命,苏俄建立;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困难重重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战时共义政策过渡失败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政策解决经济政治危机;正确过渡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理论: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现实:调动生产积极性、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巩固。所有制形式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领导人认识不足而过早终止。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战争结束,俄国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尊重客观规律《优化方案》P116“视角3”材料3材料三不久……列宁指出:“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为什么提出要“再后退”?后退根本目是什么?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产品交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商品货币关系已经在市场上流行。1.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2.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农民反对。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2.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政权巩固新经济政策(正确途径)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实行粮食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后逐步取消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正确途径列宁执政时期:成立苏联:1922年12月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四、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五、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表现六、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弊)一、什么叫“斯大林模式”?(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优化方案》P115“名师点拨”5、思想环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6、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2、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要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3、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1、背景;目的2、方针制订及步骤(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步骤:1926—1928;1928年实施有计划建设三、“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3、工业化特点4、评价:成就;弊端。(二)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课)联共(布)“十五大”;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个体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行政手段强迫加入,消灭富农;评价)新中国初期哪些经济措施与苏联相似?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变革与西方在实现工业化方面有何不同?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从轻工业开始;手段:苏联的工业化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西方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法律确立)两个标志:五、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表现特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思想:高度集中,行政干预。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管理方法、手段特点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项目高度集中,行政管理。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指令计划单一的公有制新经济政策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以行政手段管理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思想:高度集中,行政干预。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它是同当时苏联的国情相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弊)利弊见教材功在当代,弊在千秋。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弊)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弊端高度集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及战后恢复经济时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论政治:思想: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莫斯科落日逐渐停滞的改革摇摆不定的改革背景:人物内容(进程)特点结果败因赫鲁晓夫摇摆不定勃列日涅夫逐渐停滞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农业是改革突破口工业管理体制政治:批判个人崇拜(苏共二十大)突破口正确失误一定成果;未能根本上打破没结合……缺乏……没根本上触动……前期:重点重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后期:停滞或下降重点重工业;陷入困境没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经济改革(“加速战略”)→政治改革(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苏联解体方向;草率;阻力;环境……内因: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斯大林逝世;苏共“二十大”影响;外因:与美国争霸必须增强国力特点:赫、勃没有从根本上变革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收效甚微,致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国内改革新思维: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制度。即全盘西方化,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9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