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宗教礼仪第一节基督教礼仪第二节佛教礼仪第三节伊斯兰教礼仪第四节道教礼仪第一节基督教礼仪一、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二、基督教常识三、基督教的礼仪四、基督教的主要节日五、基督教的禁忌一、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基督教是罗马奴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2~3世纪间,分散在各地的社团开始走向统一,教会逐渐形成。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又称聂斯托里派)由波斯传入中国,后两次中断。1583年天主教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再度传入中国。二、基督教常识1.教源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由此形成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第一次分裂于公元11世纪中叶,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第二次大的分裂在公元16世纪,因罗马天主教内部宗教改革而引发。这场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分离出基督教的一个新的派别——新教。2.经典基督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基本经典3.教职(1)天主教:教皇(罗马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枢机主教(俗称红衣主教),是教皇直接任命的罗马教廷中最高主教。首席主教,是基督教国家首都和一个国家内的特别重大城市及某地区的首席主教。神父(神甫、司铎),是一般的神职人员。修士、修女,是终生为教会服务的教职人员。(2)东正教牧首(宗主教),是东正教的最高主教。都主教,是重要城市的教会的主教。大主教,一般指牧首所管辖的主教。神父,也称主教,是教堂的负责人。(3)新教牧师,是负责主持宗教仪式和管理教务的人员。传教士,是指未受神职而在牧师指导下传道或为尚未领洗的新入教者讲解经文教义的人。长老,由各级教堂一般教徒中推选的参与管理工作的非专职宗教职业者。执事,由一般教徒中推选出来协助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事务的人。4.教义①信仰上帝。②信基督救赎。③信始祖原罪。④信灵魂不灭,末日审判。5.标记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记。因为耶稣殉难于十字架上,所以,以戴十字架表示信仰耶稣的主张和学说。三、基督教礼仪1.称谓在基督教内部,普通信徒之间可称平信徒。新教的教徒,可称兄弟姐妹(意为同是上帝的儿女)或同道(意为共同信奉耶稣所传的道)。在我国,平信徒之间习惯称“教友”。对宗教职业人员,可按其教职称呼,如某主教、某牧师、某神父、某长老等,对外国基督教徒可称先生、女士、小姐或博士、主任、总干事等学衔或职衔。2.圣洗(洗礼)这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经过洗礼后,就意味着教徒的所有罪过获得了赦免。洗礼的方式有两种:注水礼和浸礼。天主教多施注水礼,由主礼者将一小杯水蘸洒在受洗者额头上,或用手蘸水在受礼者额头上画十字。东正教通常施浸水礼,由主礼者口诵规定的经文,引领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片刻。3.坚振坚振也称“坚信礼”。是为坚定教徒的信仰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入教者在接受洗礼后,一定时间内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和敷油礼。4.祈祷祈祷俗称祷告,是指基督教徒向上帝和耶稣表示感谢、赞美、祈求或认罪的行为。祈祷包括口祷和默祷两种形式,个人可以独自在家进行,也可以利用聚会时,由牧师或神父作为主礼人。祈祷者应始终保持必要的仪态,维系一种“祭神如神在”的虔诚。礼毕,须称“阿门”,意为“真诚”,表示“惟愿如此,允获所求”。5.礼拜礼拜每周一次,一般星期日在教堂中举行。主要内容有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在礼拜时,教堂内常置有奉献箱,或传递收捐袋,信徒可随意投钱,作为对上帝的奉献。除每周一次礼拜外,还有圣餐礼拜(为纪念耶稣受难,每月一次)、追思礼拜(为纪念亡故者举行)、结婚礼拜、安葬礼拜、感恩礼拜等。教堂6.告解告解俗称“忏悔”。是天主教的圣事之一,是耶稣为赦免教徒在领洗后对所犯错误向上帝请罪,使他们重新得到恩宠而定立的。忏悔时,教徒向神父或主教告明所犯罪过,并表示忏悔;神父或主教对教徒所告请罪指定补赎方法,并为其保密。7.圣餐这是纪念基督救赎的宗教仪式,这一仪式又称“弥撒”,天主教称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据《新约全书》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拿出饼和葡萄酒祈祷后分发给十二位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因此,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领“圣体”或“圣体血”,意为分享耶稣的生命。在仪式上,由众教徒向神职人员领取经祝圣后的面饼和葡萄酒,它象征吸收了耶稣的血和肉而得到了耶稣的宠光。8.终敷终敷是基督教教徒在病情危重或临终前请神职人员为其敷擦“圣油”,以赦免其一生罪过的宗教仪式。9.派立礼派立礼是授予神职的一种仪式。一般由主礼者将手按于领受者头上,念诵规定文句即可成礼。10.婚配教徒在教堂内,由神职人员主礼,按照教会规定的仪式正式结为夫妻,以求得到上帝的祝福。四、基督教的主要节日1.圣诞节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又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耶稣圣诞瞻礼。由于历法不同,大多数教会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东正教会则定为每年的1月6日或7日。这是西方国家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在圣诞节这一天。通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和庆祝活动。人们互赠礼物,举办家庭宴会。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2.复活节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第三天“复活”。公元325年,基督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鸡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吉祥物。在这一天,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最普遍的是人们互赠象征生命和繁荣的复活彩蛋。耶稣3.圣灵降临节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后第四十日“升天”,第五十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据此,基督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又称五旬节。五、基督教的禁忌①忌讳崇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②忌食带血的食物。③忌讳衣冠不整。④基督徒有守斋的习惯。⑤忌讳13和星期五。圣母玛丽亚第二节佛教礼仪一、佛教的起源二、佛教常识三、佛教的主要礼仪四、佛教的主要节日五、佛教的禁忌一、佛教的起源1.佛教的创立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至公元前563年之间,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相传他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在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悟道成佛,创立佛教。佛教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大乘锦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和密乘佛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12世纪)。2.佛教的传播公元2世纪,佛教开始由古印度向境外传播。它的传播线路主要分为三条。(1)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尼泊尔、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及中国西南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其经典是用巴利文编纂的,故亦称巴利文语系佛教。(2)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其经典大多数是从中亚诸民族文字和印度梵文陆续翻译成汉文,因而被称为汉语系佛教。(3)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从印度向北传入尼泊尔,过喜马拉雅山,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再由西藏传入我国内地、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其经典大多数是从中亚诸民族文字和印度梵文陆续翻译成藏文,因而被称为藏语系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分为汉地佛教和藏地佛教两种。汉地佛教。佛教早在公元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我国内地,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我国扎根。到隋唐时达到鼎盛,并且逐步形成了各种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并形成了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藏地佛教。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并吸收了当地原始宗教本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形成众多教派。现在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是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其中,格鲁派经过明清两朝的大力支持,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派,至今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佛教常识1.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和“因果报应”,即:①“四圣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和解脱观,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性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的手段和方法。②“八正道”是把“四谛”的进一步具体化,指出了达到“涅檗”境界的八种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见解)、正思(正确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业)、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禅定)。③“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④“三法印”是佛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即“诸行无常”(世界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和“涅巢寂静”(跳出轮回之苦,达到忘我境界)。⑤“因果报应”。佛教观点认为,人生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其中的循环与因果关系称为“因果报应”。佛教的教义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较深刻的影响。它和儒家的“入世”思想及道家的“出世”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求“解脱”的释家思想,即从苦的此岸世界到乐的彼岸世界的文化心理。2.经典佛教的经典总集称大藏经。“大”这里是一种褒义,表示佛经的经典穷天地之极至,无所不包。它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经、律、论三藏,故又称“三藏经”。其中,经藏是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语气叙述的典籍;律藏是佛祖为约束佛教徒的言行而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论藏则是历代佛教学者阐释佛经和阐发各宗各派学说的论著。主要佛经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观音经》《大方广佛华严经》。3.标记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一个是表示吉祥万德的的标记。武则天将其定名为“万”,以为太阳光芒四射和燃烧的火,表示吉祥万德。另一个是法轮,以为佛之法轮如车轮转动不息,可催破终生烦恼。法轮4、供奉对象佛教的供奉对象由(意为“觉他、觉行圆满者”)、菩萨(意为“自觉、觉他者”)、罗汉(意为“自觉者”)及护法天神者等。三、佛教的主要礼仪(一)称谓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因此,旅游接待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称谓的不同,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称谓,在接待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寺院中的主要负责人称“住持”或“方丈”,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物的称“监院”,负责对外联系的称。知客”,他们可被尊称为“高僧”、“长老”、“大师”、“法师”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僧”、“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凡
本文标题:宗教礼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09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