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5)
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记者李振村李振村: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得比较深,课堂上是不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都跟学生交流呢?沈大安: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小”,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李振村:最后想请你说说语文教师怎样提高细读文本的能力。你能不能向老师们推荐几本文本细读的书?沈大安: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近作《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是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整体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论,新近出版的高等学校文艺理论、文学概论的教材中都有专门的章节,我们可以去找来看看。如果想深入了解文本解读的问题,蒋成瑀先生的《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有相当全面和深入的论述。近年来相继出版了一些著名教授细读文本示例的书,我们可以自己先读文本,然后看看名家是怎么读这个文本的,提高会更快些。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均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陈思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先霈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都是值得语文老师好好读的。
本文标题: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1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