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题:说明文复习教案、实验中学王敏一、教学目标:1、回顾并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2、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三、教学过程(课前找同学到黑板板演导学案答案)(一)由中考形势分析导入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说明文的考查与评价,越来越突出新课程理念。从涉及内容看,大多取材科技、环保或身边的人文环境,其中科技说明文比重增大;从考查角度看,更注重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感悟,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变得更加多元化,今天我们回顾说明文知识进行全面整理,重点就是了解中考说明文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二)为了更好的复习,大家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咱们学过的说明文有哪些?从中你掌握了哪些说明文知识?(学生合作探讨----明确所学说明文)(三)下面我们依据导学案“自主复习”部分一起回顾一下相关知识点。(指名回答---修改明确)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构造、功用、制作方法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2、说明文的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依据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和(生动的说明)两种。3、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补充:这是我们最常提到的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中还有少数会采用并列的方式来说明。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事理说明文采用递进式结构,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5、列举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摹状貌、作诠释(10种)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严密)讲解:不论采用什么形式,何种方法,哪种结构我们都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近五年以来对说明文的考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四)学习就是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印证一下大家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五)穿插训练、概括规律。请按“速读+搜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语段作出分析并提炼出你所掌握的知识点。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说明对象:石拱桥2、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3、体裁:事物说明文。4、结构:总分5、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分析规律一:①、从题目判断类别及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比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而《奇妙的克隆》《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抽象的事理,是事理说明文②根据首段、中心句找特征。《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从总说句、过渡句把握结构。分析规律二:5、列举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这段文字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具体清楚/准确严密)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6、找出文段使用的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分析规律三: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①、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现象→本质、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②、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写上面→下面、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③、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春→冬、古→今、早→晚……分析规律四:7、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或替换为什么?③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划线词语“几乎”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去。“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路面与河面比较平行。去掉后,意思就成了完全平行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8、概括一般步骤:先回答:不能.然后解释该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和作用.再说明去掉这个词后,意思或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五)补充历年中考篇目,从中总结中考考点。通过上面的训练和规律性的概括,我们对说明文考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中考时课内文章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大家的理解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来亲身实践一下。合作探究: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前五个自然段答题1、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四季的变化B、物候现象C、物候规律D、气候变化2、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是指()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B、布谷鸟唱歌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民谚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3、第三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作诠释、列数字B、下定义、举例子C、作比较、举例子D、分类别、作比较4、对“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预报农时的作用。B、“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C、这句话利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绘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2、采用方式:生回答问题—---教师做出评价全程指点。(六)总结:过渡:通过刚才的训练,相信大家对说明文的认识更加全面了。那么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你会如何下手,逐步解决呢?我们来畅谈一下做题的步骤。1、找学生谈平时做题的步骤方法。2、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答题技巧: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不仅要判断出说明文类型,还要在逐段读懂的同时标出体现重点信息的词、句。其次,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再次,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必须做到题文对应。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明确答案。最后在所找到的答题范围和对应语句之中,进行筛选比较,紧抓关键,准确作答。顺口溜整体阅读知大意,关键语句看仔细。题文对应别忘记,筛选比较要铭记。过渡:下面咱们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概括的方法,来实地看看你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五)中考提升《修复大脑不是梦》(六)课堂总结:授之以渔
本文标题:说明文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12198 .html